改詩比作詩還難,為什麽呢?作詩是興致所至,(所以)就容易寫成;改詩,則興致過去了,大局已經確定,(即使)有壹兩個字不符合心意,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得不到修改方法,竟然有隔壹兩個月才在無意中獲得修改方法的。
劉彥和說的"寫萬首詩富富有余,卻因壹個字而感到為難″,的確是深有體會的話。荀子說:"有壹個丟針的人,怎麽找也找不到,(有壹天)忽然就找到了;並不是(他的)眼睛更加明亮了,是碰巧得到的。
"所說的"眸″,就是恰巧看到和得到啊。唐朝人在詩中寫到:"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整天尋找找不到,有時它自己就回來了)。
″說的就是"眸而得之″啊。
2. 詩改壹字文言文全文及翻譯原文
島初赴舉,在京師。壹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當初在京城裏參加科舉考試。壹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壹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壹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馬回家,壹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為了朋友。
註釋
賈島:唐朝詩人,子閬仙,範陽人。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吟哦:吟頌。 訝:以……詫異。 具: 詳細,具體。 煉:用心琢磨,反復錘煉。 俄: 不久。 立馬: 很快。 流連: 舍不得離開。 權:臨時代理。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遊,離開。象,眼前事物。 車騎:車馬。 具:全部。 轡:馭馬的韁繩。 布衣:平民。 引手:伸手。 遂:於是就。 至:到. 具對:詳細回答
雲雲:如此,指不能決定用“推”還是用“敲”的這種情況
立馬良久:(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
之:這裏指從“推”和“敲”中選壹個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近義詞
斟酌 琢磨 揣摩
啟示
故事啟示我們:做什麽事都要反復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3. 請幫我改改詩恕我直言,這首詩意境不錯,但若要以律詩來要求,則須下壹番氣力進行修改。
揣摩妳的意思,是想從格律方面作改進。作為提修改意見者,事實上也只能從這方面入手,而不是動輒調整詞語位置或隨意弄個字或詞予以置換,以免弄巧成拙。
1、押韻 以“寬韻”衡量,穹、風、紅、蔥、空均屬“壹東”部,用韻合律。 在現代詩韻中,“壹東”又分為“東韻”和“聲韻”,即韻母ong和eng分開,因而“風fēng”與其他四字不同韻母。
第五句(頸聯首句)不必入韻,且應為仄腳,所以“情”字不應擺在此位置。 2、平仄 灑、君、秋、影、敘、情、霜、猶、青、更、識、風、怨、酬、終、是等16字不合律,占總字數的28。
6%,要作調整不容易,但按律詩要求就非調整不可。註意:第二、六句的第壹字及其余各句的第壹、三字屬於“可平可仄”,不在此列。
3、對仗 撇開平仄的講究,本詩的對仗還是比較好的。野楓對庭柳、晚秋對初春、殆對方、紅對綠,冷霜對疏影、飄零對搖曳、青蔥對幽情,基本合律。
任意移動它們的位置,就是不懂得“對仗”。然而,假若同時以平仄格式來對照,就有不少需要改動,比如上述已羅列的“秋”、“影”、“情”、“霜”、“青”等,不是移動位置所能矯正的。
還有,“殘”為形容詞,“綻”為動詞;“猶”為副詞,“敘”為動詞。它們都不符合對仗的要求,況且在對聯來說,它們所處的位置是“聯眼”,格外需要講究。
此外,“更識春風面”為何“堪嘆”?“怨”為何要“酬”?有點費解。 關於本詩,我樂意繼續探討。
修改過程如有疑問,請以任何方式進行聯系。 。
4. 文言文《白居易論作詩》翻譯是不是這壹段:
因為家庭貧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歲才應進士試。考中以後,雖然專心於分科考試,還是沒有停止做詩。到了做校書郎的時候,詩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時拿出來讓足下這樣的朋友們看。大家壹見都說寫得工巧,其實我並沒有達到詩作者的水平。自從到朝廷作官以來,年齡漸長,經歷的事情也漸多,每逢與人談話,多詢問時政,每逢讀書史,多探求治理國家的道理。這才知道文章應該為時事而著作,詩歌應該為現實而創作。這時候,皇帝剛剛繼位, *** 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屢次下詔書,調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這時升做翰林學士,又做左拾遺的官,親手領取寫諫章的用紙,除寫奏章直接向皇帝陳述意見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彌補時政的缺失,而又難於直接說明的事項,就寫成詩歌,慢慢地讓皇帝知道。首先是用來開闊皇帝的見聞,對他考慮和處理國家大事有所幫助。其次是報答皇帝的恩情獎勵,盡到諫官的職責。最後是實現個人平生振興詩道的心願。沒有想到,心願沒有實現而悔恨已經產,詩歌沒有聞於上,而誹謗卻已經形成了。
5. 宋之問作詩文言文翻譯宋之問,字延清,又名少連,是汾州人。父親名令文,高宗時任東臺詳正學士。宋之問儀表偉岸,很有辯才。才二十歲,武後召他和楊炯在習藝館輪流值班。多次轉任為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後遊幸洛陽南面的龍門,下詔叫隨從臣僚賦詩,左史東方虬的詩最先寫成,武後賞賜他錦袍,宋之問不久也獻上他寫的詩,武後讀後很贊賞,又從東方虬手中奪回錦袍賜給宋之問。 當時張易之等人與武後非常親昵,很得寵,宋之問和閻朝隱、沈佺期、劉允濟傾心獻媚依附。張易之所賦的篇章,全是宋之問、閻朝隱所作,甚至還給張易之捧溺器。到張易之事敗,宋之問貶到瀧州,閻朝隱貶到崖州,都任參軍事。宋之問逃回洛陽,藏在張仲之家裏。適值武三思重新掌權,張仲之和王同皎謀劃殺掉武三思來安定王室,宋之問得知實情,叫兄長之子宋曇和冉祖雍上報說有緊急事變,借此乞求贖罪,由此升任鴻臚主簿,天下人都認為他行為醜惡。
景龍年間,宋之問遷任考功員外郎,因諂事太平公主,所以被任用,到安樂公主權盛,他又與安樂公主往來勾結,所以太平公主特別恨他。中宗將任用他為中書舍人,太平公主便揭發他知貢舉時的贓賄狼藉,因而降任汴州長史,尚未出發,又改任越州長史。他到任後頗盡力於政事。遍遊剡中山水,置酒賦詩,詩篇流傳到京師,為人們傳誦。
睿宗即位,宋之問因狡險而且幹的壞事太多,被睿宗下詔流放到欽州。冉祖雍歷任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在省裹暢懷飲酒,被禦史彈劾,貶為蘄州刺史。這時,也被流放嶺南,在桂州兩人都被賜死。宋之問接到詔書震驚流汗,往來徘徊,不肯自殺。冉祖雍向使者請求說:“宋之問有妻有子,請讓他和家人訣別。”使者準許了,而宋之問驚悸惶恐不能處理家事。冉祖雍發怒道:“我和妳都辜負國家應當死掉,焉什麽還遲疑不決啊?”於是飲食沐浴後自盡。
冉祖雍,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外甥,考中進士科,在當時很有名。曹魏建安以後以至江左,詩律屢有變化,到沈約、庾信,以音韻婉轉相附,對偶精密。到了宋之問、沈佺期,又更加靡麗,講究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猶如錦繡成文,為學者所崇仰,號稱“沈宋”,人常說的說“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蘇李”指的是蘇武、李陵。
6. 文言文《李賀作詩》翻譯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鈰①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②。二人大驚,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③,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④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宋歐陽修·《新唐詩》
註釋 ① 皇甫鈰(shí):唐朝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普察集》。
②《高軒過》(xu?n):題目名。意思是高貴的車子來臨,指韓皇二人來訪。
③奚奴(xī ):童仆,奴仆。
④程課:固定的格式。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援筆輒就如素構---------- 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
過亦不甚省----------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2.下面加點的字含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自是有名 B. 足成之
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不足為外人道也
C援筆輒就如素構 D 見所書多
吳廣素愛人 書投囊中
3.文中的李賀是詩人,世稱“------”。他的名詩《雁門太守行》中形容形勢危急的兩句詩是------。而文中的韓愈則是“-----”(評價)之壹。我們曾學過他的《 》、《 》等文章。
4.試用成語概括下面加點詞語的含義。
(1)如他人牽合程課者。-----------------
(2)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3)自是有名--------------------------------
5.翻譯下面句子。
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
6.李賀是如何成為詩人的?試概括回答。----------------------------------------------------------
7.讀了本文,對妳寫作有何啟示?---------------------------------------------------------------------------
《李賀作詩》參考答案
1. 總是、就 大抵 省察、觀看 吐出 2. B 3.詩鬼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唐宋八大家” 《馬說》《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4.(1)牽強附會 (2)嘔心瀝血 (3)舉世聞名 5. 他從不先確定題目然後作詩,像其它詩人壹樣牽強地受格式限制。 6.如少年聰明好學,平時都註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嘔心瀝血寫詩等。 7.略
翻譯是:
七歲就能做文章,,韓愈、皇甫鈰剛聽說的時候不相信,到他家裏去,讓他(李賀)做詩,他揮筆就寫好了,如同事先就構思好了壹樣, 他將詩命名為高選過, 兩人非常驚訝,他也出名了,每天日出時候,騎小馬,帶著小隨從,背著錦囊,見到喜歡的東西,就寫下來放在斤囊裏,從來沒有先出題後做詩,象他人壹般牽強符合.晚上回來.詩已成
7. 王荊公改詩王荊公改詩 翻譯
泊 船 瓜 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譯文] 王安石的壹首絕句詩寫道:“京口和瓜洲不過壹水之遙,中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呵,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妳什麽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吳中那個地方的壹個讀書人家裏收藏有這首詩的初稿,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後來圈去了“到”,批註說“不好”,改為“過”;又圈去“過”而改為“入”;後來又改為“滿”。總***像這樣改了多個許字,最後才確定為“綠”。 表達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辭官回家的願望 [簡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壹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麽近,中間隔壹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壹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壹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壹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