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昭君墓
董必武(現代人)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作者信息:董必武是中國***產黨的創始人之壹,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創作背景:
屹立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千百年來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征。1963年10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內蒙古視察工作。董老先參觀南郊桃花人民公社時,滿懷激情地寫下了"蒙漢人同社,桃花艷壹鄉。大田多黍稷,比屋養牛羊。秋實今年好,冬耕早日忙。黑河能供水,青冢尚留香。依靠貧中下,物清積短長。乘閑植嘉樹,集體業蕃昌"的詩句。
在時任自治區副主席王再天的陪同下,董老壹行又去拜謁了昭君墓。青冢擁黛、草木蔥郁、秋陽普照、和風送爽。董老精神飽滿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這壹塞外勝境。他極感興趣的是陳列於墓周的歷代碑刻,在其周圍流連徘徊,深情專註地反復觀賞誦讀。
拾級而上,登上墓頂,放眼眺望,巍巍青山下的土默特平原盡收眼底,在這金秋時節色彩斑斕的原野上,壹片片成熟的莊稼,壹群群遊動的牛羊,構成了塞外遼闊的秋景。
返回市區的途中,董老靠在座位上閉目養神,坐在前排的王再天同誌,聽到了董老囁嚅之聲,知道董老又在吟詩。回到新城賓館後,他趕快叫來黨委秘書周明,讓他去董老那裏要求題詩。董老凝神片刻後,便伏案揮毫,寫下了《謁昭君墓》詩壹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這首詩不久就被鐫刻在石碑上,立於昭君墓前,為名播四海的昭君墓添了深邃意境。這首詩表達了人民的願望,高度評價了昭君出塞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