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曾國藩在給哥哥權國的壹封信中再次提到“悔”字:“哥哥褻瀆時加了這件知心朋友的事,他要覺得不好意思。然而就是這樣,也只有聽天由命的方法,依然無非是悔字苦口。朱說:後悔如春天,萬物初露端倪;吉言如夏,萬物欣欣向榮;字如秋,萬物始落;兇言如冬,萬物合拍。也嘗過元字帶春,賞字帶夏,益字帶秋,真字帶冬。兄弟,“忠”字也是硬字。兄弟,在此危難之際,若能以難語之德,藏冬而悔語以啟春生之機,又能挽回多少壹二?”
曾國藩兩次提到“後悔”,可見他在修行的時候非常註重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他克服了自負的人生態度。四十歲之前,他覺得老子天下第壹,誰也不理。正是這種自滿,讓曾國藩在初入職場時遭遇了信任危機。
道光死後,鹹豐即位,命其“求字”。曾國藩認為鹹豐帝是個賢明的主,於是做了奏折,稱京官縮頭、猥瑣。罵外國官員敷衍,別扭。這個奏折雖然沒有造成災難,但是給鹹豐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鹹豐元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曾國藩直上雲霄,直指鹹豐的三大缺點:見小不見大,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敢說皇帝不在,自然是犯了天威,結果,鹹豐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折扔在地上,準備處理曾國藩的罪行,幸虧張穆、鰹和唐鑒勸阻了他們這樣做。憤青曾國藩得罪了不少權貴,幾乎成了朝廷大臣的公敵。鹹豐二年,曾國藩在江西考取鄉試後,謀得壹份主考的工作,終於逃出了敵人林立的北京。通過這件事,曾國藩明白了“滿則虧損,謙則受益”的道理,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堅持“天天讀書寫字,從不間斷,擇兵而動,時時留心。”因為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曾國藩不僅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待人接物上也變得更加和諧。
曾國藩喜歡朱的“悔如春來,萬物初露端倪”。
《後悔》讓曾國藩明白了“知錯就改”。曾國藩考上國子監後不久,父親跟隨他到北京生活。有壹次他給父親過生日,壹個叫鄭小山的好朋友來增福給他過生日。鄭小山和曾國藩關系很好,醫術也不錯。他平日裏經常見到曾家。此時的曾國藩可謂春風得意。不知什麽原因,兩個人在某個時候吵了起來,鄭小山當場就走了。事後,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對他進行了良好的教育。曾國藩被父親的話驚醒,也很後悔。後來,曾國藩約了他的朋友陳和鄭小山在壹家飯館喝酒,他們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兩人自此彌合了分歧。
至於“後悔”,從曾國藩的書信,到他與鄭孝善爭吵後改正錯誤的實幹精神,都可以看出,自省的態度完善了他的人格,融合了他與人交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