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才華卻被埋沒的成語

有才華卻被埋沒的成語

有才華卻被埋沒的成語

形容壹個有才華的人被埋沒:“答案是:滄海遺珠。指大海裏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的人才。亦省作滄海珠。出自:《新唐書·狄仁傑傳》_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懷才不遇。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不被賞識任用。多指屈居不得誌。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

形容壹個人有才華被埋沒的詩詞:

1、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出處:唐代李商隱的《賈生》

翻譯:漢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賢征詢賈誼的政治見解,賈誼才氣縱橫,無與倫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動坐席聽講,不問百姓生機只問起鬼神之事。

2、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出處:唐代馬戴的《灞上秋居》

翻譯:空園裏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出處:宋代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翻譯:我壹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壹夢醒來,可惜已是白發人!

4、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出處: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翻譯: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5、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處:宋代陸遊的《書憤五首·其壹》

翻譯:想當初我自比萬裏長城,立壯誌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形容壹個人屈才的句子

1、他總感覺自己屈才,他相信有朝壹日定會時來運轉。

2、壹個大男人,每天在車間裏裁衣服,是不是有點屈才了?

3、憑他的口才,只做音樂人有點屈才了。

有才華得不到施展的句子

;?1.形容“有壹身才藝卻無處施展”壹類的詩句有哪些

1.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譯文:妳為我熱情拿過酒杯添滿酒同飲***醉,我們壹起拿筷子擊打盤兒吟唱歌。雖然妳詩才壹流堪稱國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註定妳不能出人頭地也沒有辦法。擡眼看到的人都榮耀體面而妳卻長守寂寞,滿朝官員都有了自己滿意的位置而妳卻虛渡光陰。也知道妳應該被才高名顯所累,但這二十三年的損失也太多了。

2.宣市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解析:首句特標“求”、“訪”,熱頌文帝求賢若渴.次句順應上句,贊揚賈生才華橫溢.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轉交錯,把文帝當時那種凝神傾聽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虛心垂詢,“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這首詩表面上在諷刺文帝,其實是借古諷今,表面上同情賈生,其實是感嘆自己無用武之地。這首詩起承轉合,每句詩都在為後面壹句鋪墊蓄勢,欲抑先揚,犀利辛辣,沈重有力。

3.誌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

譯文:氣節高尚的誌士仁人啊,也不必為此怨恨嗟嘆,自古以來的偉大人材,總是難得被世俗所用!

4.我當二十不得意,壹心愁謝如枯蘭。——李賀《開愁歌》

解析:李賀二十壹歲應河南府試。初試告捷,滿以為從此便可扶搖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壹心愁謝如枯蘭”正是這種抑郁悲憤心境的寫照。“枯蘭”用來形容受到沈重打擊之後憂傷絕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蘭花素雅,象征詩人高潔的胸懷;蘭花枯謝,則是他那顆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動外現。

5.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楚辭·九章·涉江》

譯文:我不能改變誌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誌。

2.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而發出感慨的詩句就是人才被埋沒

望夫石

唐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望夫石》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詩作。此詩緊扣題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借壹個婦女終日望夫而化石的傳說,表達作者日夕盼望歸京的迫切心情。全詩語言質樸,含蘊深刻,以反復詠嘆突出主題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詩人思歸之情,含蓄地表達了他堅貞不渝的誌行。

白話譯文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歸來,她最後化成孤立的石頭苦苦相思。這婦人在這裏望夫已經是幾千年了,還是當年剛剛站在這裏遙望的形象。

傳說古時候有壹位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立在山頭守望不回,天長日久竟化為石頭。這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在民間流行相當普遍。這首詩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唐時屬和州。此詩題下原註“正對和州郡樓”,可見作於劉禹錫和州刺史任上,並借以閨怨諫君。

3.形容“有才能但得不到施展的機會”的成語是什麽

失之交臂

拼音:shīzhījiāobì

釋義: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壹路走,擦肩而過。形容錯過當面的機會。

1,懶惰的人常常會與機遇失之交臂。

2,這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妳卻失之交臂,真是可惜!

3,做事要抓住時機,不可輕易放過,以免失之交臂,抱憾終生。

4,成功者因為不自暴自棄而不與勝利失之交臂,我門也要壹樣,不能缺乏信心。

5,世界上有很多偉人也差點兒跟成功失之交臂。

6,上次我去蘇州,正巧妳去了杭州,失之交臂,又未能謀面。

7,凡事不可以貌取人,否則會與賢才失之交臂。

8,當年咱們在壹所學校壹個年級上學,真是失之交臂,相見恨晚哪!

9,好事多磨,不能因為與成功壹時的失之交臂,就自暴自棄!加油!

10,如果妳們不參賽,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失之交臂。

11,如果妳壹直這樣自暴自棄,那妳壹定會和成功失之交臂。妳只有停止自暴自棄,才能避免與成功失之交臂。

12,這位大師親自蒞校指導,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大家可不要失之交臂。

13,不為壹點小成就驕傲,不仗著自己曾經的成績瞧不起人,少了驕傲,多了虛心,不讓成功和我失之交臂。

14,她填了申請表,但是總分比另外壹個男生差了0。5分,所以與國家獎學金失之交臂了。

15,古往今來,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卻失敗壹生;多少人已經接近成功,卻失之交臂。人生應是拿起奮鬥的斧劈開理想的石,卷起千層浪來比萬丈豪情。

懷才不遇最經典的古詩句

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表達懷才不遇的經典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表達懷才不遇的詩句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登樓》

3、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謫仙怨》

4、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5、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發。未及得采之,秋風忽吹殺。君不見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四時常作青黛色,可憐杜花不相識。——《感遇》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行路難·其壹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西江月·遣興

宋代:辛棄疾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形容空有壹身才華卻難以施展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譯文:妳為我熱情拿過酒杯添滿酒同飲***醉,我們壹起拿筷子擊打盤兒吟唱歌。雖然妳詩才壹流堪稱國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註定妳不能出人頭地也沒有辦法。擡眼看到的人都榮耀體面而妳卻長守寂寞,滿朝官員都有了自己滿意的位置而妳卻虛渡光陰。也知道妳應該被才高名顯所累,但這二十三年的損失也太多了。

宣市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解析:首句特標“求”、“訪”,熱頌文帝求賢若渴.次句順應上句,贊揚賈生才華橫溢.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轉交錯,把文帝當時那種凝神傾聽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虛心垂詢,“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這首詩表面上在諷刺文帝,其實是借古諷今,表面上同情賈生,其實是感嘆自己無用武之地。這首詩起承轉合,每句詩都在為後面壹句鋪墊蓄勢,欲抑先揚,犀利辛辣,沈重有力。

誌士仁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

譯文:氣節高尚的誌士仁人啊,也不必為此怨恨嗟嘆,自古以來的偉大人材,總是難得被世俗所用!

我當二十不得意,壹心愁謝如枯蘭。——李賀《開愁歌》

解析:李賀二十壹歲應河南府試。初試告捷,滿以為從此便可扶搖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賀“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壹心愁謝如枯蘭”正是這種抑郁悲憤心境的寫照。“枯蘭”用來形容受到沈重打擊之後憂傷絕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蘭花素雅,象征詩人高潔的胸懷;蘭花枯謝,則是他那顆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動外現。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楚辭·九章·涉江》

譯文:我不能改變誌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