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長江流域的文化

長江流域的文化

長江流域的水稻文化有其本身的特征,卻又不斷與周邊的文化接觸、滲透、交融。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間,這種接觸交融是最頻繁深刻的,它與黃河流域古文明融合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壹直延續至今,且以更新、更難以預測的面貌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另壹方面,容易被忽略的是,長江流域的水稻文化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向東、向南傳播,在東方的日本、朝鮮以及南洋島嶼留下深刻的烙印,限於篇幅,這裏不作討論。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向黃河流域的滲透,就其犖犖大者而言,有如下幾方面:

1)稻文化與中華龍

稻文化與中華龍

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自豪,龍對中華民族具有不可思議的凝聚力。龍是動物,但自然界裏並不存在這種實際動物,龍是經過人們綜合、想象、虛擬、創造出來的神化了的動物

不論是雕塑的龍,繪畫的龍,舞龍燈的龍或龍舟之龍,盡管它們的姿態千變萬化,但都具有***同的特征,即:周身披鱗,四腳帶爪,頭上長壹對角,下巴有須,頸部有鬃;龍除了爬行,它的身體還能盤曲、纏繞。如果把頭部的角、須、鬃去掉,這剩下的原型動物 ,只能是鱷魚了。再把四腳去掉,剩下能爬行又能盤曲、纏繞的,就非蛇莫屬了。所以筆者認為龍的原型動物當是鱷魚,再加上牛羊的須,馬的鬢和蛇的尾巴和盤曲、纏繞的能力, 便成為龍。南方許多地方的尨舟或龍燈,其尾巴是鳳尾,這是東夷族以鳥為圖騰的融入。閩越之閩,中間的“蟲”是蛇,福建省個別縣至今還有迎蛇舞蛇的節日,壹如舞龍。昆蟲之蟲,本來應該從三蟲蟲,現在被簡化了,蟲(蛇)蟲不分了

在五六千年前,不光是長江、就是黃河流域也到處分布著湖泊沼澤,那是鱷魚(古籍也作鼉tuo、或鱓或鱷)的理想生境。鼉是爬蟲類動物,有冬眠的習性,春天驚蟄後開始活動,晝伏夜出,鼉的鳴叫很象擊鼓聲,古代記載說鼉的鳴聲能傳至十余裏以外。因為鼉的形狀可怕,又是夜鳴,很早就有“人甚畏之,聲亦可畏”的記載。《大戴禮記》:“二月,剝鱓,以為鼓也。”《詩·大雅》:“鼉鼓逢逢”,在戰場上擊起鼉鼓,其逢逢之聲,能鼓勵士兵奮勇前進,故稱“鼓勵”。開春以後,氣溫升高,雨水增加了,正是鼉的交配繁殖季節。從事農耕的人們,常常把鼉鳴與雨水聯系起來,認為是壹種吉祥之兆,甚至於以為雨水就是鼉所招致的。人類體內的卵子和精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而鼉的卵卻非常的大,人們目睹母鼉產卵,看到小鼉破卵売而出,母鼉常常口裏銜著小鼉爬行,保障小鼉的安全。凡此種種,都是產生女子吞卵而懷孕產子的聯想,導致了圖騰的產生

隨著黃河流域對鼉的捕殺和氣候轉涼、降雨量減少,湖泊沼澤萎縮,鼉的數量也不斷減少,長江流域則仍舊非常之多。所以《山海經》說應龍殺死蚩尤和誇父以後,就去南方生息,南方因此而有很多雨水了。[4]這是神話對北方氣候由濕轉旱、湖泊沼澤動物因而南遷的很好註腳

龍頭的形狀基本上象鼉,但眼睛更大,“鼉”、“鱓”、“鱷”字中的雙口,都強調其大眼睛,狀貌更為可怖,這可能受良渚文化玉琮上饕餮(大眼)的影響,或反之,饕餮紋是受到鼉的啟發而想象創造?饕餮有貪食、兇狠之義,同鼉的食性貪婪兇殘相似

龍有蛟龍、勾龍、應龍之分。蛟指小龍,《楚辭·離騒》:“麾蛟龍以梁津焉,詔西皇使涉予。”王逸註:“小曰蛟,大曰龍。”故還有蛟鼉、蛟鱷等連稱。勾龍是神名:“社神,蓋***工氏之子勾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5]應龍是傳說有翅膀會飛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故《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何所存?”勾龍作為人(神)名,其前綴之“勾”,乃古越語的發語詞,類似的還有勾吳、勾踐等。應龍的傳說由屈原提問,是這種傳說流行於長江流域的證明

至於蛟龍,更是與古越人翦髪紋身的習慣有關,古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他們信奉蛟龍為圖騰,“是以剪髪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6 ]1976 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上面刻有龍舟競渡的圖案,這壹實物佐證,說明龍舟起源於東南沿海的古越人。所以淩雲聲說“龍船,以民族學眼光視之,即越人祭水神所駕之舟。”[7]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壹面殘銅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圖紋。該銅鼓的時代約相當於戰國至東漢(公元前5世紀~公元1世紀),圖中的船體狹長平淺,首尾微翹,槳手們作奮力劃槳姿態。[8]說明劃龍舟風俗是隨著百越人遷徙而攜帶,不會消失。查秦漢文獻裏,沒有“龍舟”連稱的詞出現,歷史上南方口語壹向稱“尨船”,至今如此

龍船大約是於漢時傳入黃河流域,同時出現龍舟之稱。龍舟首先成為皇宮內苑的水上遊娛,也舉行競渡。皇宮裏的龍舟,不同於民間,要大加妝飾 美化,特別是皇帝所坐的“龍舟”,發展成亭臺樓閣,水上移動的宮殿,十分豪華。《淮南子·本經訓》指出“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此遁於水也。”批評農業豐收以後,不應該如此的奢侈浪費。現存的宋人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及元人王振鵬《龍池競渡圖》,為後人保留了宋元時期汴梁(開封)皇室龍舟競渡的繁華景象,其爭標競賽的龍舟也較民間的為奢華

龍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和水的關系密切,兩者猶如形影相隨,不存在與水無關的龍.。《易·系辭》:“雲從龍。召雲者,龍。”是說龍能召雲,雲密集了,就會下雨。龍神和水神是二位壹體的。《說文》釋龍:“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春分登天和秋分潛淵這兩句反映龍和農耕的密切關系。春分是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播種季節,是最需要水分的開始;秋分是谷物需要水分結束的時候。原始人們的想象中,龍是司理雨水的神蟲(古代的蟲指大型動物)。春季它上天司降雨,秋天谷物收獲後,它潛入水下過冬

選擇端午節舉行龍船競渡,是因端午前後水稻插秧完畢,農時相對較閑,這時的龍王已在天上,農民利用這段時間舉行龍船競渡,是祭龍、娛龍的好時光。現在的龍舟競賽,大多已取消了祭祀儀式,變成單純的文娛活動。在 廣西寧明縣的神話傳說中,蛟龍叫“圖額”,是雌性水神,又名白母娘,當是母系時期信仰的殘余。寧明縣五月五的龍船競賽時,還要放鞭炮地炮,唱祖傳的《端陽節歌》:“劃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響連天。”壯族祭祀的白母娘(蛟龍圖騰)是與古百越族同源。[9]又,苗族人民在龍船下水時,也要舉行祈禱儀式,全體劃手分立龍船兩側,面向東方,因為苗族相傳東方的海洋是他們祖先生活的地方,祭祀時巫師要誦念禱詞:“要劃龍船,渾天才明;要劃龍船,五谷才熟;要劃龍船,人類才興…”[10]凡此,都有力地說明龍船起源於沿海的古百越族

龍舟登上陸地,便轉成了龍燈,正月元宵節是舞龍燈的節日。元宵節通常在立春前後,壹年農耕的開始。這時進行祭龍娛龍,是祈求開春以後龍神上天及時普降雨霖。舞龍燈開始前也要舉行祭祀儀式,誦念經文,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然後開始舞龍燈。燈龍的口裏常銜著壹顆珠子,稱龍珠。或者把龍珠分離出來,放大,由壹個人手持龍珠,逗引龍去搶珠、呑珠,稱龍戲珠。其實這是壹種生殖崇拜的升華,上面已指出,原始人們看到鱷魚、蛇、鳥等都會產卵,小鱷、小蛇、小鳥都是從卵中破売而誕生的,用來推想解釋女子之所以懷孕,必定也是亦因誤呑(往往是在夢裏)某種動物的卵而導致了懷孕。卵是極富神秘感的東西。無論南北,元宵節在舞龍燈的同時,家家都要吃湯圓,北方人稱“元宵”。這湯圓其實就是龍珠(也即動物卵)的象征,各家吃了湯圓,各家都有了“人丁興旺”的保障

龍是長江流域水稻文化的精神圖騰信仰和黃河流域黍粟文化及西北畜牧文化圖騰信仰的復合圖騰,屬於中華民族原始的“天人合壹”思想的範疇,皇帝是溝通天人的代表,因而皇帝被視為龍的化身,皇帝的衣服稱龍袍,坐位稱龍座,容貌稱龍顏,皇帝的子孫稱龍種,皇帝所坐的樓船也稱龍舟……。從天安門華表、北海九龍壁、故宮祭壇、曲阜孔廟、太原晉祠、以及全國各地的建築、牌坊上,都有栩栩如生的龍的浮雕,還有全國各地以龍命名的地名如龍山、龍江、龍川、龍井、龍安、龍州、龍門、龍池…;動物名如龍蝦、龍虱、龍鯉……;植物名如龍荔、龍腦、龍膽、龍葵、龍舌蘭……;更是不知其數。壹首“龍的傳人”,引起了臺下成千上萬人的同聲唱和。追根溯源,這是最生動有力的兩河水稻和黍粟文化融合的佐證,卻易為人們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