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韻的字:村、人、看、怒、苦、戍、至、死、矣、人、孫、裙,衰、歸、歡、絕、咽、別。
韻腳:平聲(村、人、看)——仄聲(怒、苦、戍、至、死、矣)——平聲(人、孫、裙,衰、歸、歡)——仄聲(絕、咽、別)。
《石壕吏》
唐代 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壹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著的人姑且活壹天算壹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壹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妳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創作背景:
這是杜甫著名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之壹。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潼關、石壕,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了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等九節度使步騎二十功贖罪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戰爭吃緊,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征兵。
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詩中刻畫了官吏的橫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詩在藝術上的壹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沈郁,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