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詩句?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①,可愛者甚蕃②.晉陶淵明獨愛菊③.自李唐來④,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⑤,濯清漣而不妖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⑦,香遠益清⑧,亭亭⑨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①①也;牡丹 ①②,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①③者也.噫①④!菊之愛①⑤,陶後鮮有聞①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①⑦眾矣. 註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壹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壹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壹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壹本(壹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汙泥裏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裏積存的汙泥.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經過水播的.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裏. ⑩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①①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①⑤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裏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壹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說”,古代文體之壹,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誌.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誌的文體中壹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壹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沈的慨嘆. 文章的前壹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壹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壹、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壹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壹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誌的自明,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壹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壹文體的***同特點,即托物言誌.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壹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壹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在文章結尾,作者壹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壹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壹句話,都有二層意思,壹層喻物,壹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麽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壹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已的壹份誌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沈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壹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壹句 “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壹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誌,可謂壹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壹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壹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壹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壹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壹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沈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壹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壹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壹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鋃鋃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壹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誌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