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宋代: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闌紅芍藥,已抽簪。雨餘風軟碎鳴禽。遲遲日,猶帶壹分陰。
往事莫沈吟。身閑時序好,且登臨。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譯文
柳色深暗
花姿明麗
濃濃壹片燦爛春景,
小巧闌幹邊
剛抽出的花芽如玉簪,
那是羞紅的芍藥
正暗自結苞含情。
細雨止後
暖風軟軟裏
送來壹陣細碎鳥鳴。
白晝緩緩拖長
猶帶初情的談談春陰。
過去的去了
不必在往事沈溺中低吟。
正是春光和熙
了不牽掛悠閑壹身,
只需趁興遊賞
將水榭亭臺登臨。
啊,處處都尋見
昔日遊歷的依稀腳印,
無可找尋的
只有失去的少年心。
註釋
春事:春色,春意。
簪:婦女插鬢的針形首飾,這裏形容纖細的花芽。
風軟碎鳴禽:用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的詩句。碎,鳥鳴聲細碎。
遲遲:和緩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詞所寫的,可能並非詞人日常家居的情景,似乎是在他鄉做官多年,終於久遊歸來,或者少年時曾在某地生活過,而此時又親至其地,重尋舊跡。
“小闌”兩句,畫出那小闌幹圍著的花圃,紅芍藥長得枝葉繁茂,花兒已經含苞,好似壹支支玉簪,這亦即是晁補之筆下所描寫的春末夏初的景象,“春回常恨尋無路,試向我、小園徐步。壹欄紅藥,倚風含露,春自未曾歸去。”(《金鳳鉤》)“雨余”句寫風聲,鳥鳴聲,用杜荀鶴《春宮怨》詩意:“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正當雨後初晴,風軟煙淡,空氣溫潤和暖。“秦觀詞亦有“花影亂,鶯聲碎”之句。鳴聲隨暖風送入耳際,似挽留、似惋惜,真是“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這裏寫出春將逝去而光陰猶足可流連。“遲遲日”兩句,點明季節特征,是白晝漸長,日影闌珊,即所謂“春欲盡,日遲遲。”“壹分陰”,言偶有浮雲,瞬即消逝。“猶帶”兩字,使語氣顯得宛轉,對春欲盡不無悵觸而情調並不低沈。季節正當春深,又值雨後。柳暗花明,花欄裏的紅芍藥抽出了尖尖的花苞(其狀如簪)。這不光由於季節的原因,也由於雨水的滋潤。“雨余”二字,雖然到第四句才點出,但這壹因素,實際上貫串著整個景物描寫。由於春雨之後,天氣穩定,風和日麗,鳥雀喚晴,鳴聲也格外歡快。壹個“碎”字,見出鳥雀聲紛繁,乃至多樣。春日遲遲,由春入夏,白天越來越長。而濕潤的春天,總愛播陰弄晴,“猶帶壹分陰”,正顯出春天雨後景色的嫵媚。總之,詞人抓住春深和雨後的特點,寫出眼前風物的令人流連忘返。
換頭“往事莫沈吟”,起得很陡,從心理過程看,它是經過壹番盤旋周折才吐出的。“莫沈吟”,正見作者面臨舊遊之地對往事有過壹番沈吟,但又努力加以排遣,用“身閑時序好”勸自己登臨遊賞。“時序好”,並非寬慰自己的泛泛之詞,從上片寫景中,已顯示了這壹點。“舊遊”三句,語意忽又壹轉,寫登臨以後觸景傷神,心情轉向惆悵。劉過《唐多令》結末有雲:“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是說美景當前,載酒泛舟江上,但已無法回復到昔日同舟遊樂的心情,李攀龍雲其“因黃鶴樓再遊而追憶故人不在,遂舉目有江上之感,詞意何等淒愴。”與之相較,本詞末尾雖亦寫今昔之感,卻不用直敘而用深壹層寫法,先說舊地風光,歷歷可尋,但仍悵然若有所失,所尋求的究竟是什麽,“惟有”兩字壹轉指出縱使風景不殊,但年少登臨時那種豪情壯懷,卻已隨流光而消逝,無從尋覓。放眼四望,春光將盡,不禁百感交集,如今國事日非,雖欲有所作為而不可能。
詞所表現的情緒是復雜的。年光流逝,故地重遊之時,在壹切都可以復尋、都依稀如往日的情況下,突出地感到失去了少年時那種心境,詞人自不能免於沈吟乃至惆悵。但少年時代是人生最富有朝氣、心境最為歡樂的時代,那種或是拏雲般的少年之誌,或是充滿著幸福憧憬的少年式的幻想,在人壹生中只須稍壹回首,總要使自己受到某種激發鼓舞。人生老大,深情地回首往昔,想重尋那壹顆少年心,這裏又不能說不帶有某種少年情緒的余波和回漩,乃至對於老大之後,失去少年心境的不甘,不滿。“回來吧,少年心!”詞人茫然若失之際,在潛意識裏似乎有這種呼喚。可以說,詞人的情緒應該是既有感恨,又不無追求,盡管他知道這種追求是不會有著落的。
詞的上片寫春深雨後的環境氣氛,切合人到中年後復雜的心境意緒,它令人賞心悅目,也容易惹起人感恨。換頭“往事莫沈吟”,對於上片寫景來說,宕出很遠。而次句“身閑時序好”,又轉過來承接了上片關於景物時序的描寫,把對於往事的沈吟排遣開了。
“舊遊無處不堪尋”,見出登臨尋訪,客觀環境並沒有惹人不愉快之處,但語中卻帶出“舊遊”二字,再次落到“往事”上。“無尋處,唯有少年心”,“無尋處”,三字重疊,以承為轉,並且大大加強了轉折的力量。過去的人生軌跡雖然還能找到,但少年時代那種天真爛漫的活潑之心已無法找到,找得到的東西反而增添,找不到東西的悵惘之情,使讀者也不免感慨萬分。詞就這樣壹次次地鋪展開來,又壹次次地收轉回來,使詩詞既有氣勢,又把作者通過寫詞表達的忠情逐步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