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苗君稷秋日望昭陵(三首)如何詠沈陽?

苗君稷秋日望昭陵(三首)如何詠沈陽?

與以盛京為題的詩作相比,清代以福陵、昭陵為題的詩作更多,由於清王朝有四位皇帝十壹次東巡祭祖,每次祭福陵、昭陵多留有詩作,隨侍官員亦紛紛和詩、獻頌,更有許多文人附庸風雅,所以詠福、昭二陵的詩作已難以數計。但統觀這些詩作,雖辭藻華麗,章法講究,卻是彼此雷同,陳詞相因,讀來有引發視覺疲勞之感。倒是壹位無緣親隨清帝祭祖的道士詩人苗君稷的詩作,引起了我的註意。他以“秋日望昭陵”為題,寫了三首七絕被收入《盛京通誌》——

攬轡秋風聽野歌,雄圖開辟太宗多。

遙知王氣歸遼海,不戰中原自倒戈。

五雲西向接幽燕,八月秋光麗遠天。

豐鎬三登深雨露,車書萬國靜烽煙。

龍蟠翠嶂郁岧峣,路夾蒼松白玉橋。

十二羽林嚴侍衛,風嘶鐵馬白雲霄。

昭陵位於盛京城西北十裏許,故又稱“北陵”,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的壹座皇陵。葬於昭陵的清太宗皇太極是壹位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率領八旗軍勇士馳騁在東北雪域,摧毀了腐朽的明王朝在關外的有生力量。1636年,他正式稱帝,改元崇德,國號清,翻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皇太極立誌統壹華夏的願望未酬,便英年早逝。他逝後的崇德八年(1643年) 九月始建昭陵,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 建成,成為清王朝康熙帝後的諸皇東巡祭祖的最後壹站。

昭陵正紅門

詩人苗君稷是清初道教景佑宮的道士。道教是我國獨有的且影響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宗教。沈陽地區有遺址可循最早的道教宮觀是城隍廟,建於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 年)。明代又建有景佑宮、鬥姆宮等。清代前期郭守貞創建三教堂(太清宮) 後,景佑宮、城隍廟等也被修復,隨道觀香火之盛,道士增多,其中不乏有才氣的文人墨客加入,苗君稷就是當年盛京以詩而名的壹位道士。

昭陵內城壹瞥

道士和布衣庶民在當時是無緣清帝祭陵盛典的,而在平時,“羽林軍”守衛著皇陵,也難接近,所以只能遠觀昭陵的苗君稷所寫的三首七絕《秋日望昭陵》,也由於這壹特殊身份和特殊視角,使他的詩有別於王公大臣們的《恭和禦制告祭昭陵》等頌詩。

第壹首詩人寫望著昭陵耳際回響起清太宗皇太極開拓疆土,壹統天下的頌歌。“攬轡”,勒馬駐足,狀寫詩人傾聽秋風吹送來的遍野贊歌之狀。贊頌著什麽呢?“雄圖開辟太宗多”;皇太極所率八旗軍在關外屢戰屢勝的消息傳開,關內外明軍將領都感到“王氣歸遼海”了,不戰而降,使中原歸大統。事實上,迄今還流傳著莊妃說降明軍大將洪承疇的故事,繼洪承疇之後,又有祖大壽、吳三桂等名將降清,使清軍能乘勢進入山海關,攻入北京城。

第二首寫皇太極統壹天下的誌向在他死後得以實現。“五雲西向接幽燕”,八月秋光已灑向中原,在瑰美的新都城登基立業深得蒼天雨露,信息傳向世界,神州已息烽煙。

第三首,扣“秋日”之題,再現昭陵秋光之勝。前兩句極言昭陵秋日景觀之雄奇秀美,後兩句抒寫昭陵人氣之威嚴肅穆,詩句中以“龍蟠”點王墓,“岧峣”勢峻極。“翠嶂”濃郁入雲表。“路夾青松白玉橋”。風嘶鐵馬,白雲飛渡,密條橫柯,翠白交映,望中昭陵,景色幽奇。但它又是“十二羽林嚴侍衛”的禁地,幽奇中又有幾分肅穆。

苗君稷的七絕幾乎未加修飾,古樸典雅,流暢自然,卻把昭陵的形勝與皇太極的功業描述出來。

除福昭二陵外,盛京城內外的其他景觀也在清代前期詩人的筆下陸續得以再現。如康熙年間的中書舍人,著有《龍沙紀略》等書的詩人方式濟寫有《皇寺》,對當時香火已旺的實勝寺進行了細膩的勾描,“金碧遼水隈,雙剎光岌嶪……雜花隱參差,青松高匼匝。獸環貝屈,獅首珠戴額。獻邊鏤脂肪,循龕展毹。前矗碑文,捫字細咀唼。大書天命年,頌述開韌業。滅土七十二,乃奏遼城捷。立寺表具瞻,報佑及迦葉。碑尾臣功名,眾星緯相協。皇哉草味初,規模已宏立……”全詩三十四句,把皇寺之形勝與建寺起因、過程做了充分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