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禮儀、節日、祭祀、地方藝術、重慶話俗語等方面的重慶民俗。
重慶民俗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歷史悠久。“炎黃”始於黃河流域,從於霞開始,先民的傳說開始向南傳播。俞出生在三個地方,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九江、江西和安徽。據大量史料記載,於出生於四川省文山縣廣饒縣鄉,娶江州土山為妻。古絳州就是今天的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後,巴人突飛猛進地步入漢化進程。三千多年來,重慶到處都留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在重慶和湖北的交界處,有屈原和王昭君的故鄉。涪陵周易園是朱成理學的發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唐宋時期中國大量石窟藝術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京軍民抗擊蒙古人入侵的古戰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遊、郭沫若等。,在這裏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春節看花燈,十五祭祖,中秋賞月,掛酒,趕廟會,坐轎子,放風箏等。,涵蓋了婚喪嫁娶,娛樂遊戲,鬼神觀念,祭祀禁忌,季節時令,工商交易等等,都和中國其他地區差不多。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民間藝術、繪畫、手工藝品和群眾節日也能反映出巴渝情俗。除夕夜,很多人想玩到零點以後,或者熬通宵。除夕午夜,12,壹家人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小氣球打破,發出類似鞭炮的聲音,以示辭舊迎新。想放鞭炮的可以開車去郊區,在指定的地方玩個痛快。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趁機在農村放鞭炮,找樂子。大年初壹,重慶人不出門,待在家裏。《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壹不準在家掃地、倒垃圾,會把家裏的財富掃光。那天睡不著午覺,當地人就成了“黴睡”,意思是不好的壹年。當然,在這壹天,大人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好運。在農歷新年的第二天,當地人稱之為“旅行者”,意思是走親訪友。重慶人初二以後也喜歡吃“輪流飯”,就是親戚之間輪流吃飯,壹家負責壹天的飯菜。平時晚飯後我們打牌,大家打牌聊天。當地人的新年問候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是中國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都要吃湯圓。民間工藝綦江農民版畫綦江縣農民版畫玫瑰1983。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參與創作活動,不斷拓展創作領域,創作出版了數千幅精品畫作。綦江農民版畫第壹次被邀請到中國美術館是在1月,1984。此後十年間,847件作品受邀參加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意大利、香港等十多個國家的展覽。600多件名作被國家博物館和個人收藏;50多件佳作獲得了國家和地區的各種獎項。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壹朵奇葩,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1985四川省文化廳、省美協、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榮昌折扇又名鋪扇、折骨扇,既是夏季納涼用的民間工藝品,也是裝飾性的工藝品,還是戲劇、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北宋時,折扇從朝鮮傳入中國。明朝永樂年間,程祖熙的折扇“易伸,命工如是”,全國折扇生產鋪開。”中等職業學校不少於上千戶”。從嘉靖三十年(1551年)榮昌折扇制作至今,已有近450年。其產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譽。沈德福(1578-1642)在《萬火篇》中說:“菊頭扇雖出自吳系之外,但川扇為上,其雅宜士,其艷宜佳人。“折扇在四川首推榮昌。謝無量曾為榮昌折扇題聯贊:“海棠芬芳,新畫樓連雲,占三欄風流景;“當壹只蝴蝶是壹個著名的工人,它將是涼爽和涼爽,河山將被關閉。”榮昌折扇因其制作精美,工藝精湛,成為壹種特殊的商品和工藝珍品。自古以來,榮昌折扇暢銷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印度、緬甸等國家。近幾十年來,榮昌的折扇生產突飛猛進,有正常棕、全楠、皮底、硬綠、弦、全棕、檀香、絲面、羽、膠等345個品種。而印刷折扇就是由畫派誕生的,廣泛應用於旅遊、文藝部門。銅梁龍燈始於明代,盛於清代,盛於當代。其發展經歷了龍、龍、肉龍三個階段。在早期,龍用繩子和竹籃將頭和尾連接起來。舞龍時龍身燃放煙花,氣氛熱烈,場面熱鬧。但龍有身無肉,形象不佳。中期龍頭長頸,以籃為節,節中以燈代煙火。跳舞時,龍擡頭,燈光蜿蜒,場面十分壯觀。但是龍的姿勢是不完整的,它的身體還是不太逼真。最後肉龍用彩紙糊好,龍身完整,有骨有“肉”。跳舞玩耍時,頭尾擺動靈活,身體可以自由舒展。內部燈具映出金甲紅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輪美奐。因肉龍長大,跳舞時扭動,故又稱“爬龍”。近幾十年來,銅梁龍在傳統肉龍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融合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龜頸、蛇身、魚鱗、蠑螈肚、魚脊、虎爪、鷹爪、金魚尾,將傳統的封閉式龍改造成了張口龍,龍嘴中加入了龍舌和口寶。全新打造的銅梁龍,英氣十足,威猛無比,極有可能冒煙奪天下。銅梁龍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大、長、活。“大”不僅指身材,還指造型誇張。藝術家融合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法,並參考了戲曲臉譜的刻畫手法,彩筆走嶺描釵,突出了龍的氣質,使之飽滿而瑰麗。龍的長度壹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將機械原理引入舞龍操作中,發展了手搖、發條、電動等多種方法,使舞龍跳躍、翻滾更加敏捷、生動。近年來,銅梁開發了各種玩具型和裝飾性的小爬龍,銅梁龍正在進入人們生活的更廣闊領域。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期間,九條青銅龍盤旋飛過天安門廣場,壹度吸引了國內主持人的驚嘆。在中國北京首屆國際旅遊年1988舞龍比賽中,童壹舉奪得金杯。現在銅梁龍已經跨越國界,飛向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多個國家和地區。川劇卡拉ok茶館成立於1990。茶館占地345平方米,有160個座位。每周三次演唱以川劇為主的各種形式的文藝節目,已成為重慶遊客的重要活動。川劇簡史明代,民間有壹場川劇表演。著名學者和詩人楊勝安對川劇的興起做出了貢獻。川劇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明末,江西、江蘇、安徽、湖北、山西、陜西等省的移民大量進入巴蜀地區,其他劇種豐富了川劇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從而產生了嚴格意義上的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