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晴川閣的詩句 1. 晴川閣的相關詩詞
七裏晴川染蔚藍
洗馬長街望君還
古築城樓當敵寇
漢江中遊掛滿帆
林蔭佇立攔江路
風吹江畔柳葉彎
蓮花湖水壹池碧
微波粼粼夕陽殘 大江發源青海高原,會納百川,成巨瀆。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湧碧翻,激浪高起。於是排千巖,穿三峽,乘其奔騰之勢,壹瀉千裏。然後水面加闊,平流東進,以達於海。全程6 300公裏,所歷大都小邑以百數。沿江景色如畫,各有攸勝。若論風光之明媚,形勢之雄奇,蓋未有過於武漢者。以有黃鶴樓、晴川閣夾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壯觀於眼底也。漢陽龜山,舊名大別。其東麓有禹功磯,相傳為大禹治水成功處,後世為禹王祠祀之。明嘉靖間,漢陽太守範子箴始建閣於磯上,取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詩意名之,目“晴川閣”。與屹立武昌蛇山之黃鶴樓南北相望,無殊大江鎖鑰,故昔人重之。武漢水陸四達,為歷代用兵必爭之地。樓與閣叠毀於兵燹,既毀而復修之屢矣。1935年夏,暴風成災,閣竟蕩焉無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國家勵精圖治,政通人和,百廢俱舉。武漢市人民政府新建黃鶴樓將成.乃謀重修晴川閣。於是鳩工庀材,補治敗垣,繕葺舊祠,芟夷蕪穢,伐除毫朽。然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祠宇壹新,垣堞皆復。乃重建閣於磯上.復立數亭於江濱,以附於閣。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時而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閣上,仰望晴空無際,俯聽川流有聲,風帆沙鳥交映左右,幾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猶在龜山東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雲,遨遊至此,喧闐雜沓,亭閣皆滿。俄而管弦聲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與習拳、對弈於綠蔭深處,至暮忘歸。夏之晨,秋之夕,迎風望月,遊人尤多。春以觀花,冬以賞雪。蓋四時之中曾無壹日之寂寥焉。或謂黃鶴樓聳立百仞,以瑰偉絕特取勝,期閣得地幽密,以簡樸清曠見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稱斯閣為楚四名樓之壹。清初名儒劉獻廷南遊過漢,登斯閣而大驚異,謂實遠勝黃鶴樓,載其說於《廣陽雜記》。前人贊嘆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講學著書之暇,常登臨斯樓斯閣,以攬江山之勝,觀魚躍鳶飛,悠然意遠,盤桓移時不忍去,而重有感焉。《學記》曰:“藏焉,修焉,息焉,遊焉。”藏修者,謂藏身本業之內,修其職事,不敢怠情也;息遊者,謂休息於工作之余,出遊於外,以舒其疲憊也。昔人之論勞逸,重視二者之結合,至於如此,意固有在矣。況人旦夕蟄伏鬥室,接於目而慮於心者,惟父母妻孥與米鹽瑣屑耳。偶有抵牾,易生忿懣,抑郁日久,因以沮其壯誌,挫其盛氣,以致早敗者,何可勝數。必常置身高明之域,然後心與目不蔽於淺近,有以發吾胸中閎闊俊邁之趣。所居彌峻,所涵彌遠,由是變化氣質,開展胸懷,大有益於成事立業,此人之所以貴登臨也。豈第流覽景物、征逐戲樂而已哉!
武漢居全國之中,固海內壹大都會也。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輻輳,益以居民數百萬之眾,休息遊觀之所舊苦其少。天惟善休息者,始能善成其工作。然則名勝古跡之修復,實關今日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之大,而國之盛衰強弱系焉。登斯閣者,倘皆能明乎藏修息遊之旨,於勤勞工作之余,善愛養其精神,俾益奮厲不懈,競展其才以效力於國,則為利之溥,豈有涯,斯閣之建為不虛矣。閣之重修,經始於1983年之冬,落成於1986年之秋。三年之內,修舊補廢,治垣造亭,諸役費工與時視建閣為尤多。雲既蕆事,屬余為文記之,因兼抒所感於此,以為來遊者勸焉。 (1986年8月6日張舜徽撰並書)
壹、晴川閣自2008年3月20日起向社會免費開放。晴川閣按照市場運作舉辦的展覽或大型活動不列入免費參觀範圍,並提前對外公示。
二、參觀者請在票務處窗口排隊領票免費參觀(當日有效)。團體參觀須提前壹天電話預約,參觀時憑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在票務處領票免費參觀,並優先入園。晴川閣每日發票3000張,上午2000張,下午1000張。
三、凡在晴川閣停車場停放車輛的,按武漢市停車收費標準收費。停車時間為每日9:00——17:00。超時停放的車輛,將交交管部門處理。
四、觀眾入園前請詳細閱讀“觀眾文明參觀須知”,自覺遵守管理處規定,文明參觀。
五、晴川閣為遊客提供存包服務和講解服務,時間為每日9:00——17:00。
2. 晴川閣內有壹首蘇軾寫的詩 誰知道全文 還有壹首杜甫的
找這個差點找吐血了……我就是湖北武漢的,我怎麽沒聽說過這兩大文豪都親自跑來提過詩?呵呵,別的不說,如果這事是真的,小小的晴川閣早就可以列入X大名樓啦!那我們還真得燒高香感謝他們帶來的旅遊資源~ 猜想妳想要的是這個,因為在博上看到有人拍的圖(如下),提到裏面有禹碑,上刻有杜甫的禹廟詩,(註意是刻的不是人家題的,杜甫最後輾轉到湖南在漂泊中去又不幸去世了,根本沒打咱這過TAT),蘇軾就更別提了,去個赤壁還貌似是偽的…… 就解釋到這吧。
奉上杜甫《禹廟》詩: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另附晴川閣名聯賞: 樹色蒼茫初雨過 ——閑話武漢晴川閣聯 晴川閣位於武漢龜山東端禹功磯上,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為明代漢陽太守範子箴所創建,取唐人崔顥題《黃鶴樓》詩中“晴川歷歷漢陽樹”之句意命名。
晴川閣上的對樓大都是清代名人所撰,首推道光年間,江蘇溧陽縣人宋鐄的壹副長聯: 棟宇逼層霄,憶幾番仙人解佩,詞客題襟,風日最佳時,坐倒金樽,卻喜青山排闥至; 川源攬全省,看不盡鶴渚煙光,漢陽樹色,樓臺如畫裏,臥吹玉笛,還隨明月過江來。 聯中追憶“仙人解佩”贈給鄭交甫的美麗傳說和唐代溫庭筠、段成式等“詞客題襟”以詩唱酬的動人事跡,來抒發自已的感情。
此聯寫出了晴川閣的氣勢及黃鶴樓的關系,描寫四周美麗的環境,使讀者身臨其境。 長聯有長聯的特點,短聯也有短聯的特色。
清初進士,官至廣西巡撫的李紱(1673—1750)上下聯僅寫了八個字: 沱潛既道; 江漢朝宗。 聯語雖說集的是經語,卻十分切合晴川閣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
比李紱大六十余歲的清初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1611—1679)似乎特別留戀晴川閣,竟寫了多副對聯,從不同的角度對晴川閣進行了描繪: 樹色蒼茫初雨過; 川原近遠似霞蒸。 高閣逼諸天,到此噓氣成雲,送征人對岸騎鶴; 大江流日夜,讓我抽刀斷水,似帝子當途斬蛇。
終日憑欄俯翠濤,不變古今灝瀚者,惟留此水; 當年對岸飛黃鶴,好看神仙出沒者,莫若斯樓。 這些聯語中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無論懷古抒情,還是憑欄眺遠,都有特到的見解。
不象他寫的其他對聯,有道教仙風之氣。 嘉慶年間曾任漢陽知縣裘行恕,點盡天時地利,自然不會放過晴川閣,揮毫寫了兩聯: 晴川閣,夏禹廟,憑臨煙波江,分占龜山特色; 皓月湖,伯牙臺,遙對禰衡墓,永垂晉楚風流。
隔岸眺仙蹤,問樓頭黃鶴,天際白雲,可被大江留住? 繞欄尋勝跡,看樹外煙波,洲邊芳草,都憑傑閣收來。 第壹聯,描述晴川閣周圍的名勝古跡,龜山的尾部有伯牙臺,即古琴臺,相傳晉國大夫俞伯牙曾在此鼓琴,鐘子期識音律,知其誌在高山流水,兩人結為知交。
鐘死後,伯牙痛感知音難得,於是斷琴絕弦,不復鼓琴。作者即仰慕伯牙、子期知交之情,又對東漢末年才子禰衡給予同情。
禰衡負才自傲,對壹代裊雄曹操不放在眼裏,當面痛罵不已,結果曹將彌送給黃祖殺了,多麽可惜。彌衡曾寫過名篇《鸚鵡賦》,至今武昌城外的江中有還有鸚鵡洲,彌的墓也在附近,早已“芳草萋萋”了。
第二聯將黃鶴樓的風光與晴川閣的美景相對照來描繪,各有特色,都能吸引騷人墨客來遊玩,作為知縣的裘行恕,每每偕朋登樓,面對眼前的景色,暢酒吟詩引為快事。
3. 誰能告訴我關於漢陽晴川閣的事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位於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晴川閣與武昌黃鶴樓夾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有“三楚勝景”之稱。名冠四方的樓閣隔岸相對,在萬裏長江上唯此壹處。
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壹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有“楚國晴川第壹樓”的美譽。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晴川閣主體建築 現在的晴川閣建築群占地約壹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後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復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壹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晴川閣
晴川閣,始建於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當時的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議興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該閣自修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最後壹次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漢陽郡守鐘謙重建。1935年晴川閣被風吹倒,禹稷行宮幸存。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組織修葺禹稷行宮後,重建晴川閣。現存建築為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的復建,由武漢市建築設計院設計。
復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壹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其規制略有擴大,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淩空卷曲,神采飛動;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4. 晴川閣的歷史故事
關於晴川閣歷史典故: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範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
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壹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因此,“楚國晴川第壹樓”冠譽於晴川閣是不為過的。
復建後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壹水騎樓,匾書“晴川閣”三字。其規制略有擴大,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
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
兩層飛檐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淩空卷曲,神采飛動;素潔粉墻,灰色筒瓦;兩層回廊,圓柱朱漆;鬥拱梁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
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
晴川閣占地約壹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晴川閣景區的整體建設從1984年開始,分前後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歷時5年多時間完成。
復建後的晴川閣,以南方建築風格為主,融合南北建築風格之長,使樓閣的雄奇、行宮的古樸、園林的秀美渾為壹體,成為武漢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觀。
擴展資料
晴川閣最早為明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的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取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意命名。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
曾多次被毀,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於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桿為木質,朱漆彩繪。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其北側為"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致。
禹稷行宮並立於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
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築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
中軸線兩側卷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其西側有壹個院落,院外建有壹座四角攢尖頂禹碑亭。
亭內立有荊南觀察史李振義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群,為武漢名勝之壹。
晴川閣於1986年 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27年以來,先後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蕭克、胡克實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遊客350余萬人次。
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榮獲“湖北省十佳文博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