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候
水壹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少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
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江泳解讀:
煮水的情況
水放入銚中,就要開始快煮。等到有像松濤壹樣的聲音時,就拿掉水銚的蓋子,看水的老嫩程度。
等到出現像螃蟹眼睛壹樣大小的氣泡時,水有細微的波紋,就是合適的時候了。
如果水燒得波濤洶湧,之後又沒了聲響,這是煮水的火候過了。煮過頭的水老而香氣散掉了,就不適合用來泡茶了。
本篇講的是泡茶前煮水的情況和方法。
自古泡茶,茶人們對水的品質要求都非常高,這壹點通過前面與水相關的文字已可見壹斑了。
說到泡茶,自然離不開煮水。關於煮水,古代茶人多有論述。唐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裏提出了“煮水三沸論”,原文是這樣的:“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壹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
什麽是三沸?燒水的時候,沸騰的水像魚眼壹樣,微微有聲,是壹沸。鍋邊冒出像湧泉壹樣的連續水泡時,是二沸;沸水像翻騰的波浪時,是三沸。再煮下去,水就老了,不可以喝了。
唐代喝茶的方式是煮茶,所以水燒到壹沸的時候會放入鹽調味,等到二沸的時候放入茶末,等到三沸的時候要加入涼過的開水止沸。
陸羽的‘三沸論’,壹沸像魚眼,二沸像湧泉,三沸像波浪。主要是通過水的外形來辨別水的溫度,從而決定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情。
之所以可以通過外形來觀看,是因為當時燒水用的器皿叫鍑,寬口方正,沒有蓋子,燒水的過程中可以比較清楚的觀察水的情況,也能很好的投放鹽、茶末以及攪拌、分茶。
到了宋代的時候,煮茶法發展到了點茶法,燒水的器皿也從鍑發展到了湯瓶,蔡襄在《茶錄》裏說到:“ 湯瓶, 瓶要 小者易 候湯 ,又點茶註湯有準。”瓶口小就不容易看到水沸騰的樣子,於是又發展出了聲辯和氣辯。通過水的聲音和散發出來的氣體來分辨水的情況。(以上部分內容來自《江泳講透〈茶經〉》)
到了明代,喝茶的方式演變成了泡茶,煮水的器皿也從宋代的湯瓶演變成了水銚。水銚的口比湯瓶大,裏面則淺壹些而帶蓋。因此通過聲音和外形兩部分壹起來判斷水的情況。
關於煮水的程度判斷,明代張源在《茶錄》裏作了概括性的論述: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壹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為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為純熟。如氣浮壹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
無論是形辯、聲辯或氣辯,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水過老或過嫩。
過嫩,則水沒有燒開,溫度不夠泡不好茶;過老則水味盡失,不利於茶味的散發。
現代沖泡綠茶,主要是關註水的溫度。壹般等燒沸之後,稍微放置幾分鐘,等水溫降低到85-90度左右,即可用來沖泡綠茶了。同時,綠茶越嫩,水溫則相對低壹些。茶老,水溫可以高壹點。
下壹篇解讀:甌註
未經過本人同意,請勿復制粘貼傳播!歡迎原文轉發分享!
? zjy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