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翻譯及註釋翻譯 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仿佛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註釋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於此詩。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絕句的前兩句折腰而成。後兩句仍為七言,有明顯痕跡,表明是從七言絕句演變而來,用首句「花非花」為調名。(2)來如:來時。(3)幾多時:短暫美好的。(4)去似: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5)朝(zhāo)雲: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花非花簡析白居易既然號香山居士,所謂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薩道之人,古此詞又不得不從白居易的身份考慮。
花非花:其實說的是自然界的真實狀況,是對作者修行證悟的最好說明。也就是說花的長成,並不是因為人們給他們命名為花而長成。就像妳的名字,並不可代表妳這個人。而是人為的壹種稱呼。而這種行為在修道之中,被稱為汙染了人心。
霧非霧:同上。前壹個霧如果指的是「霧」這個自然現象,那麽顯然不是「霧」這個大家所認為的漢字。
來如春夢幾多時:所以下面這句正好點名了作者的心思。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更是作者在體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霧非霧這個道理之後,對自己的「之前」,以及對仍未明白的人的壹種感慨。
去似朝雲無覓處:同上。人來人往,人生苦短,命運多舛。妳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後,就是壹堆骨灰。這就是作者體悟到的世事無常。壹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壹顆真心,誰能解?來如春夢兮去似朝雲。
花非花賞析二這首詩通篇都是隱語,主題當是詠官妓。當時各級官府都有壹定數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並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 *** 性,上應女宿,但又並非雲霧之霧。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官妓不同於壹般的 *** ,更不同於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長。故末二句發出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蔔的感嘆。上句言會短,下旬言別長。其中「夢」、「朝雲」的描寫是借用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關於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會。因為語言文字運用得巧妙,把男女歡愛之事抒寫得很含蓄,富於詩意。
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是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
花非花賞析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壹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壹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壹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 蘇東坡 似從這裏獲得壹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壹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壹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壹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壹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壹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壹個組成部分,像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壹例用南箕、北鬥、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壹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壹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壹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壹是《真娘墓》,詩中寫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另壹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壹模壹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壹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壹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告訴讀者關於此詩歸趣的壹個消息。此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壹目的所作吧。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壹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 唐代 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花非花創作背景《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後。《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壹目所作。據詩意,亦屬往事雖美,卻如夢如雲,不復可得之嘆。
詩詞作品: 花非花 詩詞作者: 唐代 白居易 詩詞歸類: 宋詞三百首、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