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
王安石 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賞析: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壹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壹體。
登飛來峰名句賞析思想感情“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表面意思是: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內含: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壹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這句話體現了作者的遠大抱負,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操。
登飛來峰賞析登飛來峰
王安石 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
王安石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壹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體裁
七言絕句。
譯文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 可仄 △平韻 ▲仄韻
飛來山上千尋塔,
○○○●○○●
聞說雞鳴見日升。
⊙●○○●●△
不畏浮雲遮望眼,
⊙●○○○⊙●
自緣身在最高層。
●⊙○●●○△
註釋
全詩解釋: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壹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緣 因為。
最高層: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強的實力 。
寫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裏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鑒賞
這是壹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裏,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 *** 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壹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
登飛來峰這首詩的好處賞析五十字左右《登飛來峰》賞析
1
、這首詩中正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飛來山上千尋塔
;側面寫飛來峰高的詩句是:
聞說雞鳴見日升
。
2
、這首詩處處寫景,又另有所指,如“浮雲”既是實寫眼前景,又比喻當時的保守勢
力。詩中的“最高層”
,字面是指
千尋塔的最高層
,實則指
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
。
3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4
、說說“不畏泘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壹句所蘊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5
、詩中與“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不畏泘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6
、這首詩中,
“泘雲”壹詞的寓意是什麽?
答:
(當時的保守勢力)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7
、最後壹句中的“自”字,有的寫作“只”字,妳認為哪壹個字更好,為什麽?
答:
“自”
:在詩中是自然之義,用在此處使詩句的原因解釋不來得絕對;
“只”
:在詩
中念起來通順上口,更符合詩人的處境和心情。
8
、這是壹首哲理詩,壹、二句作者用“
千尋(見日升)
”突出塔之高,為下文作鋪墊。
9
、
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
,
從這首詩中,
我們可以看出他有怎樣
的政治抱負呢?
答:本詩表達了他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
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登飛來峰 賞析①②句寫景,①句實寫,②句虛寫,虛實結合,組成壹幅壯麗的美景。“千尋”寫其高。③④句景、情、理相結合。這是壹首哲理詩,表達了作者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誌革新的政治抱負。
《登飛來峰》賞析《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壹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壹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壹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壹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遊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致。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壹天比壹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壹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誌,希望有壹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壹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叮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麽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麽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誌,早在這首詩裏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