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線條把詩、作者、詩名連接起來;
(3)根據以下節日寫相應的詩;
(4)根據景物寫出相應的詩句;
(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
(6)按要求默寫古詩。題目不難,但是範圍比較廣。評價結果讓我很驚訝。大部分學生對之前學過的壹些詩詞沒有印象。即使是把去年的詩背下來,背下來,在我腦子裏寫對的同學,也是寥寥無幾。為什麽?真的是“山河難收”!我壹頭霧水,冷靜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哪個環節出了問題?1.從我的教學方法(1)來看,教學形式是套路化的:在古詩詞教學中,我經常用這個套路:“講解題目,認識詩人;解決難詞,翻譯整篇文章;我覺得這個套路是古詩詞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往往把詞語的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大力氣解決。首先我逐字解釋,然後我理解每壹句,最後我說出全詩的意思,所以我認為我達到了目的。習慣了古詩詞教學的模式,我在備課的時候,有意識地運用這三個步驟,輕松自如,不假思索。巧用。寓意深刻、營養豐富的古詩餐,被我翻譯成了壹盤無味的小菜。(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詞教學中,既急於介紹作者生平,又急於介紹生活環境;他既講政治思想,又講寫作特色和主要成就,卻忽略了古詩詞的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把學生作為接受的容器。他把他認為的所有要點都灌輸給學生,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古詩詞教學最終簡化為背誦時,似乎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3)理解過程輕:古詩語言與現代語言相差甚遠。學生很難獨立理解。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這個詞是什麽意思,如何解讀,寫作特點是什麽,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等等。學生很少有機會大聲朗讀。往往他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習新單詞,理解詩歌之後再讀壹遍,壹首詩總是讀兩三遍。學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獨特的經歷。大部分都是被動聽錄音,所以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的都是幹巴巴的,千篇壹律的翻譯筆記。課後雖然也關註古詩詞的拓展和延伸,但是缺乏對詩人和詩歌的激情,缺乏古詩詞的語言和文字。學生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並努力背誦。2.從學生的積累效果來看,課外積累量很大。我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為“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能背”。再加上考試的需要,我壹有時間就讓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詞。壹周兩三首詩通過第壹關。結果學生越背越累,用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他們背的內容早就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忘記了。真的是讀書。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詞沒有正確分類。都是因為我的假設,學生的記憶被誤解了,出現了“問妳能愁多少”“借酒澆愁”的大笑話。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許多誤區。所以,雖然教材裏編了很多令人嘆為觀止、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但在學生眼裏都是轉瞬即逝,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古詩詞教學中體會到。如何讓古詩詞教學有效?這也是我們語文老師急需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找到激情的基點。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熱愛去感染學生,用對祖國的熱愛去啟發學生學習、討論、欣賞古詩詞,從中汲取文學營養。所以,要讓學生有激情,教師首先要有熱情。教師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惰性,使教學方法多樣化,避免僵化,宣傳創新,並以此為契機,發掘古詩詞教學每壹節課的激情。比如《在山上度假想我的山東兄弟》是《鄉愁》的主題曲;《致王倫》是閨蜜;在鷺鳥山莊不僅表達了抱負,也包含了哲理。這首詩充滿了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對情感充滿激情,找到情感基礎,學生才能在情感的驅動下學習中學語文,才能從情感和人文精神中獲得滋養,豐富情感世界,打開藝術想象,培養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素養。第二,讀寫可以促進積累。背誦古詩詞可以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努力。早讀課變成朗誦課,學校的生活從朗誦古詩開始。學生不僅會死記硬背,還會死記硬背新東西,牢牢記住。長期訓練壹定會形成積累,增強記憶,形成習慣。其次,他們會勤於寫古詩。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寫作課上用規範的課文、規範的規則抄寫、記憶古詩詞。不會出現“春日常開,鳥語先親”的錯誤。第三,閱讀是詩歌的主要實現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的影響,獲得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古詩詞的教學當然要體現這壹點。詩是讀出來的,老師不應該越權。而是要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真誠接觸”,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自己去體驗。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掌握壹定的學習方法。即使是難點重點,老師也不要急於揭示,要巧妙設置步驟。在閱讀中,把古詩詞抽象為具體,平面化為立體,靜態化為靈動,從而感受到生動、有血有肉、深情、理性的豐富內涵,達到懂詩、感詩的目的。例如,通過單獨學習江雪和《秋江打魚圖》,讓學生讀這兩首詩,談論分別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什麽畫面,然後閱讀和欣賞,讓學生找到相同的。兩位詩人的心境和境遇不同。第四,膨脹有助於升華。小學生學的古詩詞量不是很大。每學期只學2-4首詩,整個小學階段加起來只有二三十首。這對於古詩詞積累豐富的中國,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是壹種遺憾。所以我們老師在教古詩詞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增加古詩詞的量。以詩帶詩。比如學生在去揚州的路上學了壹首《送別孟浩然》後,可以自學四首關於送別的古詩:《送別東大》、《送別王倫》、《送別安西》等等。學了陸遊的《秋夜出籬笆門的感覺》後,同學們可以自學《春望》和《十壹月》。也有利於學生發揮特長,展示才華。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就可以學會100首以上的詩歌,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也會大大增加,使學生的語文功底變得深厚。另外,學習方法也可以拓展。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讓學生學有所成,能“舉壹反三,聞壹知十”。古詩詞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掌握壹般的學習步驟和方法外,還要註意引導學生橫向遷移知識和方法。要引導學生結合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詩,用畫表達理解,用音樂背歌,用表演再現場景。比如六年級《泛舟瓜州》這首詩的教學中,通過看地圖來了解京口瓜州和中山的地理位置,從而了解“京口瓜州”中山只隔幾座山。“還能啟發學生聯系通識課上學到的關於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感受詩人被召回北京的喜悅和對離開家鄉的眷戀交織在壹起的復雜感情。學習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有的是朗誦,有的是唱歌,有的是繪畫,有的是表演小品,有的是把詩詞寫成書法作品...古詩詞教學要事半功倍。必須有壹個充滿活力的古詩詞課堂,能激發學生自學,有欣賞美的快感和快樂,有體驗的快感和傳播才華的快樂。這是最鼓舞人心的,也是最成功的古詩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