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裏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裏。方圓100多平方公裏,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為黃山支脈。現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年均氣溫16℃左右,年均降雨1600毫米,氣溫濕潤。
九華山***有99座山峰,以天臺、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素有“東南第壹山”的美稱。
九華山,漢稱陵陽山,南梁稱幘山,盛唐前稱九子山。據《太平禦覽》記載:“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李白遊秋浦、清溪、陵陽(今貴池、青陽境內)壹帶勝景時,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遂易名九華山。繼李白詩贊九華之後,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至沓來,詠詩賦詞贊美九華,留下詩文詞賦五百余篇。
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壹。據記載,九華山初為道教聖地,漢、晉、唐道教活動頻繁,並建有“開元觀”,“白雲觀”,“仙壇宮”。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九華傳經布道,創建茅庵。佛教始傳入九華。自佛教傳入九華之後,道、佛由相互對立、鬥爭,演變為相互妥協、合流,最後佛教取代了道教的地位,九華山亦成了佛教聖地。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羅(今朝鮮南部)國王近親金喬覺來九華修煉,圓寂後,葬於九華,尊稱“金地藏”。此後,九華山辟為地藏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歷經唐、宋、元、明、清,香火日盛。明清兩朝,廟宇遍布全山,達300余處,僧尼約四五千。峰頂懸崖上瓊樓仙館,山谷深壑中梵宇琳宮,點綴在蒼松翠竹之中。
九華廟宇建築,從整體布局上看,以天臺為首,九華街為腹、五溪為足。依山而築,高低錯落,回旋曲折,結構精巧、氣宇非凡。大都采用山村居民的建築風格,外形樸實,墻為條石砌築,墻體多用塊石泥板,白石灰抹外,木格小窗,赭黑色陶瓦鋪頂。形成了壹個風格獨特的龐大的古廟建築群落。
近年來,九華名勝古跡得到修復和保護。現有化城寺、月身寶殿、百歲宮、甘露寺、祗園寺、上禪堂、慧居寺等古剎建築大小78座,佛像6500余尊,珍藏有明萬歷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玉印、法器等佛教文物2000余件。
〔古詩文賞析〕 九華山歌並引 唐·劉禹錫
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西南。九峰競秀,神采奇異。昔予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幾、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
奇峰壹見驚魂魄,意想洪爐始開辟;
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壹聲化為石。
不然何以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仙?
雲含幽兮月添冷,日凝輝兮江漾影。
結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長在無人境。
軒皇封禪登雲亭,大禹會稽臨東溟。
乘樏不來廣樂絕,獨與猿鳥愁青熒。
君不見敬亭之山廣索漠,兀如斷岸無棱角。
宣城謝守壹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
九華山,九華山,
自是造化壹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劉禹錫由夔州調任和州剌史。沿江東下途中,詩人應好友崔群(敦詩)之邀,由池州至宛陵,途經九華山,寫下這首詩。詩前的小序,有三層意思:壹是贊嘆九華山“九峰競秀,神采奇異”,遠在華山、女幾、荊山之上。二是嘆惋九華山“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三是交代詩的目的在於“歌以大之”。詩的前七句,以想象誇張之筆描述九華山極不尋常的來歷和夭矯騰仙的神奇風貌。開頭壹句,劈空而來,很有驚動之感。“驚魂魄”三字,不僅將初見九華的驚奇、贊嘆心情吐露出來,而且點帶出九華山奇秀無比的神采。“壹見”之下而“驚魂魄”,驅使詩人進入遐想境界。故而以“意想”二字提引,神馳往古,展示出壹幅天地開辟之時的神秘畫面。這秀出天外的九座奇峰,原是九條神龍,在那洪爐熔鑄出宇宙的時代,它們屈曲騰躍,意欲攀天而去,突遭巨雷轟擊,化而為石,變作這眼前的九峰。這離奇的想象,本來是迷茫難求的事情,可是在詩人想來,卻是帶有幾分可信的故事。如其不然,悠悠萬年之後的今天,它們何以氣勢不死,仍然象要騰躍飛舉而去呢?故而詩中以“不然” 二字反詰兩句,以論其真。這裏,詩人所構繪的故事是虛無縹緲的,然而它卻是最生動地描繪出九華山夭矯騰飛的形態和氣勢。這種以虛想寫實景的手法,在山水詩中雖屢見不鮮,但寫得這樣富於神奇的色彩是不多見的。
詩的中間十二句,描寫九華山的清美景色和被冷落的遭遇。“雲含”、“日凝”兩句,分寫晝夜之景。山中之夜,白雲含幽而素月添冷,是那樣的清冷幽寂。而在麗日睛天,則陽光凝暉,江水映漾著山影,又是那樣地清麗明秀。但是,如此優美的山光水色,只因為“結根不得要路津”,“地偏且遠”,長在無人之境,竟然久淹不聞,埋沒至今。通過這十二句的敘述,以雲雲、亭亭、會嵇、敬亭山與九華山的對比,非常深刻地揭示出顯者不美,美者不顯的極不正常的現象和極不公正的待遇。山且如此,推而及人,更有甚焉。故而詩的最後四句中,以連呼兩句“九華山”提起,既飽含著對九華山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更包含著對人間的憤懣和譏諷。由此也是可見劉禹錫詩的高妙處。
(臧維熙)
〔民間文學〕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九華山”壹名的由來,得從唐朝詩聖李白說起。
壹年初春,李白應好友青陽縣令韋仲堪的邀請,來到九子山遊玩。皖南的初春,寒氣逼人,韋仲堪安排好山珍美酒,就去迎接李白。這時,忽見李白舞著劍哼著歌走來,韋仲堪高興極了,忙迎上去說:“恭迎謫仙,恭迎謫仙!”於是,兩人來到五溪亭,老友相逢,開懷痛飲。
李白問:“韋處士,此處是何地?”
“九子山上流下五條溪水,在這裏就匯成壹條流入長江,所以此處叫五溪,這就是五溪亭,來往行人都要在這裏喝茶飲酒,眺望九子。”
韋仲堪講起了“九子戰妖”的傳說:九子山有九十九峰,峰峰朝向壹處,宛如兒孫繞膝。傳說上古時候,這裏是壹望無際的草原。草原上住著閔老漢壹家,閔老漢有九個兒子,個個人勤手快,非常能幹。有壹天,突然飛沙走石,狂風大作,冒出壹股惡水來。那水勢如柱,竄上天空。原來是個海妖。海妖命令閔老漢立刻離開這個地方,閔老漢堅決不從,被水妖沖倒在地,臥床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九個兒子決心替父親報仇。雙方戰得非常激烈,海水翻滾,天搖地動。閔家兄弟團結壹心,越戰越猛,第壹個回合九兄弟戰勝了海妖。海妖並不甘心,又叫來了龍王三太子和他的師兄海怪進行報復。海妖鼓起狂風,掀起黑水,濁浪排空,氣勢逼人。九兄弟堅決不屈服,繼續和海妖們搏鬥,但眼看就招架不住了。這時北鬥星君到南鬥星君那裏下棋,路過這裏,看到此情此景,非常氣憤,於是用仙帚壹指,“轟”的壹聲把海妖打敗,北鬥星君又用仙帚壹揮,水中冒出九朵芙蓉。隨即,九朵芙蓉又化成九座山峰,壓在海妖身上,從此,這塊寶地變成了山青水綠的地方,再也沒有妖精為非作歹了。傳說這九十九峰是閔老漢和九個兒子以及他們的子子孫孫。
李白聽得入了神,連稱:“妙哉,妙哉!”李白又隨韋處士觀看了六泉,這裏更美了。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象六朵鮮花在歡舞,好看極了。韋處士打趣地說:“看哪,六位小姑娘在歡迎妳哩!”李白興致頗高。接著他們又來到蓮花峰,這裏雲霧飄飄走動,把山峰遮住壹半,很快又把山峰吞沒,變成茫茫壹片。不壹會兒雲消霧散,山巒又顯現在眼前。身臨其境,李白如癡如醉,高興地說道:“九子山真是絢麗多姿!這九子山比花好看,比畫還美,妳看,多象出水的芙蓉。”韋仲堪連聲附和,李白稍思片刻,說:“芙蓉是花,花者華也。我把此山改名為九華山好不好?”韋仲堪說:“九——華——山!好,真好,太好了!”於是兩人聯句作詩壹首,以作紀念。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積雪曜陰壑,飛流憤陽崖。青熒玉樹色,縹緲羽人家。”
從此,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了。
(湯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