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郵有什麽好玩的地方?

高郵有什麽好玩的地方?

鎮國寺塔

因寺而名,因在城西,人稱西塔。據《(乾隆)高郵州誌》記載:“鎮國禪寺,在州城西南隅,寺外有斷塔。唐舉直禪師建,國朝順治丙申寺毀於火,雍正二年邑人賈國維重修(按:鎮國寺,舊誌作光孝寺,今據舉直禪師本傳及現存寺名更正)。”又載:“斷塔,今名西塔在州治西南隅鎮國寺外。舊傳塔有九級,為龍爪去其半,僅存六級,高八丈有奇,圍十丈有奇。邑人李自華增修七層。乾隆四十三年火起,諸級皆毀,遂成空塔。”又載:“唐舉直禪師,懿宗子僖宗弟也,行腳至高郵,得太平倉基地,亟請於朝。詔以其地為鎮國禪院,居之,仍賜號舉直禪師。”塔為方形,仿樓閣式,七層。由於歷代維修,同壹個塔體上留下不同時代的建築痕跡,亦因此引起壹些學者對建塔年代的爭議。1956年,大運河拓寬,塔被保存於河心島上。1957年該塔被列為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25日,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鎮國寺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盂城驛

盂城驛位於高郵城南門外館驛巷內,驛站開設於明洪武8年,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古驛站遺存之壹,經修復,辟為全國唯壹的“郵驛博物館”。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盂城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傳道信息的國家之壹。驛站是古代官辦飛報軍情,遞送儀客、運輸軍需的機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郵驛,稱之“國之血脈”。

秦王贏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臺,設郵亭,漢建縣,歷史就莊重地把這土地正式命名為高郵,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把自已的名字與郵傳聯系在壹起的唯其高郵。從此高郵因“郵”而生,因“郵”而興,壹支“郵”字歌,從古唱到今。

盂城驛開設於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盂,古代盛飲食、水等的園口。盂城,高郵的別稱,取意於宋代詞人秦少遊描寫家鄉“吾鄉如覆盂”的詩句。盂城驛位於城南館驛巷內,明代南北大動脈(京杭運河)上的壹處永馬兼備的重要驛證。原規模宏壯,現存有廳堂、庫房、廊房、馬神祠,前鼓樓等古建築,雖歷經蒼桑,但古風猶存,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遺珍”。在國家郵電部江蘇省政府、省各級郵電、文化、城建和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棗1995年間高郵市人民政府堅持修復盂城驛,並在此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唯壹的郵驛博物館,使古驛得重光。中國明史學會、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郵電部文史中心聯合於8月17日在高郵召開了於’95郵驛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郵電部於8月17日發行《古代驛站·盂城驛》郵承並在對站內舉行首發式,盂城驛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郵湖

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高郵湖,因水位高於運河而稱為懸湖,因位於高郵城西,又稱之為西湖。宋代至明代為若幹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平阿湖等12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遊描寫高郵湖曰:“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

高郵湖是美麗的湖,她既有天賦的自然美,也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甓社珠光”、“耿廟神燈”等。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淡水湖,總面積780平方公裏。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裏”,放眼望去,湖面上煙波浩渺,天連水,水連天。秋日裏,在夕陽的映照下,天邊的風帆,水面的野鴨,空中的飛鳥,以及岸邊的蘆花組成壹幅幅秀麗的風景畫,讓妳如癡如醉,久久舍不得離去。

高郵湖,不僅是美麗的湖,也是富饒的湖。其水域寬闊、水質良好,為各種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盛產青、白、黑、鯿、鯉、鰻等魚類,尤以青河蝦、銀魚、螃蟹更是聞名遐邇;水生植物有芡實、菱角、荷藕、蒓菜等;湖面上水島有鷗、鷺、鶴以及野鴨等常出沒於蘆蕩。秀美的高郵湖不愧為是魚族的世界、鳥類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館。

神居山漢墓

神居山漢墓在高郵市湖西天山鄉境內。1979年開山采石時發現,目前已出土四座西漢石坑木槨墓,其中壹、二號漢墓均采用漢代最高葬制—“黃腸題湊”,兩座慕的主人分別是第壹代廣陵王劉胥及王後,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壹號漢墓在全國同類型墓葬中規模最大,結構完整。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豐富的文字,黃腸題湊結構細密,儼如方城,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當時的經濟、建築、工藝和生活水平。為研究漢代廣陵國的喪葬禮儀、職官制度、木作工藝、書法藝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壹、二號漢 墓均為豎穴巖坑木槨墓。—號墓上有周長200米、高3米的封十墩。墓坑是人工開鑿的巖石坑,坑口南北長 28米,東西長23米,深18米,墓道60米。開鑿墓坑、墓道的巖石近2萬立方米,填土、封土為2.5萬立方米,其工程之浩大、耗力之多,實為罕見。慕葬的主體建築——木槨結構,是由等級較高的金絲楠木壘成的“黃腸題湊”。整座墓葬建築面積為221平方米,用木材545立方米,儼然是壹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精美、造型莊重、純木結構的地下宮殿。兩座墓雖曾被盜,仍出土了近千件玉器、銀器、銅器、鐵器、漆器、陶器、木俑、戲俑、絲綢、車等。

蘆葦場

蘆葦場位於高郵湖東北,擁有5.2萬畝灘塗資源,其中蘆葦面積2萬畝,蕩區內河道縱橫交錯,形成“壹裏橫塘、二裏縱浦”的稠密水網。春夏之交,葦葉青青,碧波萬頃;盛夏,滿塘荷花滿湖菱,葦葉沙沙,清香四溢;重陽時節,魚肥蟹壯,數百漁船來往穿梭;深秋時節,蘆花飄白,雲海茫茫。這裏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水質清澈透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物豐富多樣,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龍虬莊遺址

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虬莊遺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郵境內便有人燈的璀璨文明。龍虬莊遺址位於高郵市區東北約9華裏處,真高2.4米,地勢低窪,四周環水,總面積43000平方米。

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郵新石器時代的房址4處,灰坑35個,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余件,其中有斧、錛、刀、鋤、紡輪、礪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動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鋤、骨鏃等生產工具和骨針、骨錐、骨墜、骨環等生活用具;有管、環、璜、墜、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各異制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復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豬形陶罐,既酷似,又誇張,其制作水平和審美情趣令人折服。尤其是有4000余粒炭化稻在同壹個地方的不同深度發現,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

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號特征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龍虬莊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間,江淮流域存在著壹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這也就是在“1997年龍虬莊遺址暨江淮地區古文化研討會”上被專家確認的“龍虬莊文化”。如今,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虬莊遺址生態博物苑正在興建,它將再現龍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風貌。

魁樓

魁樓 ,又稱魁星樓。座落於高郵宋城東南角之上,始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三級,樓閣建築。1984年,當時縣人民政府撥款修葺壹新,並按照清代畫樣,恢復第壹層重檐回廊。遊人可沿梯拾級登高遠眺。這裏原為清初大學士王永吉的別墅,王常與孫崇彜等觴詠於此。光緒時增修為蝶園,以後園廢。後來為了紀念,魁樓西壹條南北向的路被命名為蝶園路。

位於壹個小山坡上,介於凈土寺塔和鎮國寺塔之間,幾乎成壹條直線,成了連接雙塔的紐帶,古時候還有關於三者的動人愛情傳說呢!大意是講,由魁樓當紅娘,給兩塔牽線搭橋促成壹段美好婚姻的故事。魁樓因造型美觀,而又建築在山坡上,環境優美,周圍的人們都喜歡來這裏放松心情、鍛煉身體,地方!90年代,為了更好的保護魁樓,政府多次對魁樓進行維修,對圍墻進行了修補和加固,並在原碟園處修建市民休閑廣場,使其成為遊人很好的休閑場所。魁樓為高郵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運河

聯結長江和淮河的古代運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於公元前486 ~前 484 年開鑿。南起邗城(今揚州)以南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東漢時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經津湖、白馬湖,北入淮。東晉永和年間,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從今儀征引水。隋大業元年( 605 ),煬帝開挖通濟渠時,又開邗溝,自山陽至江都入揚子江,溝通江、淮,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於古運河拐彎處的石柱上滿是當年行船拉纖時磨出的道道深痕。邗溝煙柳是秦郵古八景之壹。古代邗溝高郵段景色迷人,兩岸垂柳夾道,萬株垂柳絲臨風搖曳,如煙如霧。

凈土寺塔

凈土寺塔建於明萬歷四十至四十三年(1612~1615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間(1906~1908年)修。民國34年因戰爭被炮火損壞壹角,次年修復。1963年高郵中學學生朱廣榮等攀上塔頂,從寶剎中取出文物若幹交文化館。其中有明代萬歷年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40余卷,現存南京博物院。塔內原有樓板和扶梯可以攀等,後漸毀壞。195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王氏紀念館

高郵王紀念館坐落在高郵市區西南部壹條叫西後街的老街中段,館門坐西朝東,占地約壹千多平米。王家三代朝廷為官,家大業大,名聞遐邇,其故居早先規模較大,屋宇連綿近百間,後因歲月滄桑,後裔外遷,戰亂頻發等,有的房屋毀壞倒塌,有的移作尋常百姓人家,有的則改建成了工廠的車間。改革開放不久的1983年,當地黨委政府為紀念垂名史冊的清代音韻、訓詁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激勵故裏鄉親與莘莘學子緬懷先賢、勤勉好學、奮發有為,遷走工廠的部分車間和入住其中的居民,修復了東廂屋三間,北書房三間,古井壹口,修建門廳三間和部分故居院墻,建立高郵王氏紀念館,並對外開放。1994年又修建正廳五間、廂房六間,重樹“獨旗壹桿”,塑王氏父子像壹座。清磚黛瓦的清式建築造型古樸,幾竿翠竹扶蘇,幾簇梅花相依,使故居庭院的環境顯得格外幽靜雅致。

沿著兩側頗具清末民居風格的西後街由北而南,來到高郵王氏紀念館跟前,府第式的門廳外掛著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手書的“高郵王氏紀念館”的館牌。凸起的白大理石門當與高高的門檻將妳引入紀念館,門廳上方懸掛著“古訓是式”的金字黑底的匾額,造型古樸的照壁上刻有“戩谷”(善、吉祥意)的磚雕。轉身向北,透過灰磚鏤空的圓門,跳入眼簾的是壹方小院。在幾竿依墻直立的翠竹掩映中的王念孫、王引之,古銅色塑像分外引入註目。端坐石凳之上的王念孫長衫過膝,雙目平視,神清氣定,左手扶壹竿木手杖,右手握著壹冊翻開的書;站立右側身後的王引之,兩手垂放,雙目微閉,似有所思。塑像西南的墻腳,是壹口王家曾經使用過的古井,白而光滑的石井欄上似乎還能看出當年提繩打水留下的依稀痕跡,俯視井口,井水依然清冽。塑像稍東有壹側門,門內又是壹方不大的庭院,庭院內有冬青、桂樹,還有壹株枝繁葉茂的石榴樹,開滿了朵朵殷紅的小花,恍若星空璀璨。

與庭院平行並列的是坐北朝南的三間北廂房,房內陳列著《王氏故居》、《高郵王氏學》的展覽及許多經學後人的書畫作品。相傳這裏曾是王氏父子潛心讀書的地方。 回身到灰磚鏤空的圓門北側向西,是壹溜帶有鬥拱廊沿的五間正廳。據介紹,正廳擬再現王家藏書堂的原貌,眼下只是擺放著壹些舊式桌椅,供遊人休憩、景仰。正廳上方懸掛著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壹代宗師”的匾額,下方正北後墻上掛著已故當代著名畫家程十發先生精心繪制的王氏父子畫像。

畫像中的王氏父子壹位年屆古稀,壹位年過半百,雖然均已成為學富五鬥的經學大師,但都精神矍鑠,身材瘦削,清式的衣袍顯得闊闊大大。正廳中間門外兩側的立柱上掛有李壹氓題寫的“父子壹門乾嘉絕學,宋明以外訓詁大成”的楹聯。正廳前的庭院內有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廂房門前立柱上掛有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周祖謨題寫的楹聯“世代研經明古訓,山川鍾秀育賢人”,西廂房門前立柱上掛有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題寫的楹聯“壹代宗師千秋絕學,二王余韻百裏書聲”,寄托了他對家鄉崇文重教、後繼有人的殷切希望。兩側的廂房內均為展覽室,陳列著王氏父子各種版本的著作及近現代學者專家對王氏父子訓詁學研究評析的文章專著,葉聖陶、王力、廖井丹、顧廷龍等已故專家學者、書畫家均有手跡陳列其中。東西廂房南側是三間不大的前廳,陳列有王氏父子的生平傳略、軼聞故事,“王念孫參倒和坤”的前前後後,“王府獨旗桿”故事的來龍去脈,伴隨著悠長、遠去的歲月分外令人關註、令人遐想。 出前廳又是壹方狹長的院落,錯落有致的花草古木,簇擁灰磚鋪成的甬道,壹直延伸到照壁南側的鏤空圓門。 東湖生態旅遊度假景區

東湖度假村位於高郵市馬棚鎮,擁有水陸森林面積400公頃。馬棚,因古驛道上奔馳的驛馬在此換騎而得名,歷史上有過飲馬東湖的壹頁。清初,這裏是濃蔭蔽日、郁郁蔥蔥的水鄉風景勝地,康熙皇帝南巡至馬棚時,鄉賢賈國維在《禦試河堤新柳》中雲:“最是鸞旗縈繞處,深林搖曳有人家”,當年景致可見壹斑。東湖度假村自1998年開放接待第壹批遊客,現已成為名播遠近的生態度假旅遊景區,並以具有“野鴨放飛、野生候鳥、野生荷花、野生植被”的水鄉原生風光的質樸、自然、和諧之美,躋身江蘇省20個生態旅遊精品的行列。

東湖的四季,迷人的四季。春天,翠色滿湖,綠得清純。槳聲攪動圈圈綠暈。夜宿林中木屋,仿佛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入夏,修長挺拔的池杉,茁壯秀頎的意楊,婀娜多姿的楊柳,撐起東湖的壹方蒼穹。每當秋風蕭瑟,黃葉將東湖鋪就得清幽靜謐,疏朗宜人。凝神屏息的垂釣者,樂園嬉戲的勇敢者,野鴨放飛的觀賞者,都在這兒撿得回歸自然的奇趣。數九寒冬,池杉披雪,湖結薄冰,鄉村俱樂部和林中木屋依然春意盎然。看到冰上滑翔的野鴨,妳會覺得年輕許多。中國原駐聯合國大使、高郵人秦華孫遊完東湖,興致勃勃,題詩壹首:“水水清清碧碧,林林郁郁蔥蔥。鳥鳥嘰嘰喳喳,人人歡歡快快。”如今,度假村旅遊休閑項目逐步配套:古樸的龍舟,輕捷的快艇,迤邐的曲橋,爬滿青藤的客房,密林深處的木屋,還有森林迷宮、鴿子廣場、民俗園、珍禽苑、觀魚池、音樂臺、勇敢者樂園、鄉村俱樂部等,適應著遊客們廣泛的興趣和多方面的需求。

東湖度假村最能吸引人的旅遊觀賞項目非“野鴨放飛”莫屬。中央電視臺、美國華語臺曾播出的專題片《養鴨奇人——陸高中》,把陸高中放飛野鴨的絕活稱為“中華奇觀”。陸高中確是奇人奇招,他能讓野鴨聽話。每當他亮開喉嚨,發出特有的吆喝聲,把成百上千的野鴨從林間、蘆葦叢中喚出來,飛落在他面前的水中,追逐、覓食、嬉戲,或作空中舞蹈,或作“水上芭蕾”。野鴨清晨飛出覓食,日暮,即使飛出幾十裏以外的也能飛回鴨欄。人與野鴨的和睦***處,給馬棚度假村的生態旅遊作了最貼切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