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中的秋有哪些關於球的詩句

詩中的秋有哪些關於球的詩句

1.詩中的秋有關秋的詩句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詞》

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壹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2.詩經裏關於“秋天”的詩句有哪些

1、雝雝鳴鴈,旭日始旦。——《邶風 瓠有苦汁》

解釋:天高地闊,秋高氣爽,壹群大雁合鳴著從頭頂飛過,太陽才開始從東邊慢慢升起。

2、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衛風 氓》

解釋:桑樹萎謝葉落凈,枯黃憔悴任飄零.。

3、籜兮籜兮,風其吹女。——《詩經·鄭風·籜兮》

解釋:枯葉呀枯葉,風吹動了妳。

4、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唐風 蟋蟀》

解釋:蟋蟀在堂屋,壹年快要完。

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秦風 蒹葭》

解釋: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6、椒聊之實,蕃衍盈升。——《鄭風 椒聊》

解釋: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采來可把升裝滿。

7、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豳風 七月》

解釋:夏歷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

8、椒聊之實,蕃衍盈匊。——《鄭風 椒聊》

解釋: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兩手采來壹捧滿。

9、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豳風 九罭》

解釋:大雁高飛沿洲渚,老爺歸去沒處住,留您兩夜在此宿。

10、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

解釋:鶴即使身處於低處,鳴叫聲也能響徹雲外。

11、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解釋: 十月陽春日月交,十月初壹是辛卯。這天日蝕又發生,兆頭實在很不好。

12、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詩經·大雅·生民》

解釋: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壹片茁壯生。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3.詩中的秋壹文中有哪些寫秋天的詩句

子夜吳歌·秋歌

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山 居 秋 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作者: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4.詩中的“秋”裏寫秋的詩句,***四句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臯: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詩中帶有秋字的古詩

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唐·劉禹錫《秋風引》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 ·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落葉西風時候,人***青山都瘦。——宋·辛棄疾《昭君怨》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

——元·黃庚《江村即事》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唐·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唐·張籍《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

木葉:枯黃的樹葉。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

燎栗:淒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

亭亭:遠貌。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

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兩句寫初秋之景。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臯:水邊平地。

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

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範雲《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

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

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壹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壹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

故:仍然。唐?杜甫《秋興八首》翟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

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秋風萬裏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

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萬葉秋聲裏,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唐?錢起《題蘇公林亭》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

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壹片荒涼寂寞景象。唐?白居易《司馬宅》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慫恿。劉禹錫《秋詞二首》多少綠荷相倚恨,壹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

6.詩中的秋中出現了哪些古詩句

如下是完整的壹首詩,而加括號的就是《詩中的秋》這篇文章出現的詩句

〔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斷,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尋陸鴻漸不遇 》

唐僧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7.相關詩中的‘‘秋’'的詩句

天凈沙·秋古詩[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白樸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

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

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

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只身隨哀宗渡河而上。

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

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壹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

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壹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臺,將軍樓閣,十年壹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

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

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

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贊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壹番事業。

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

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沈,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

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盡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

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

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

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壹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壹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

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壹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嶽陽樓,繁華歇”。

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裏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壹生九患的身世傷懷。壹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