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寒泉珍珠滾,黌堂夜雪粉妝城。
錦川煙雨時時潤,龍洞熏風日日清。
白雲棹罷歸來晚,臥看東嶺曉月明。
危山,位於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後寨村南,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面積約四平方公裏。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壹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現在的危山山下建有:“聖井廣場”, “聖水池”、“齊魯聖賢壁”、“聖井福壽鼎”及高標準的娛樂區;近年來又在山上恢復建造了宏偉的元音寺、元音塔、講經堂、玉皇閣等。
繡江,又叫盲河或盲水,發源於明水諸多泉群,往北流至金盤村與西巴漏河合流,穿過繡惠鎮,流徑章丘巨商孟洛川的家鄉舊軍村,最後註入小清河。曾有無名氏吟詩曰:“繡江源頭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蜿蜒曲折的繡江河,全程30多公裏,是章丘境內最大的壹條河流。自古以來,源源流長的繡江河水,滋潤著兩岸的土地,哺育著沿河的人民。漫步繡江河邊,宛然置身於江南水鄉。每逢春季到來之後,隨著雨量的增多,繡江河水突漲,壹派奔騰之勢。兩岸綠柳成蔭,鳥語花香,景色甚為壯觀。也曾有詩贊曰:“繡江之水清如許,荷花香接稻花香”。
齊文化、魯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變異;近代商業文化與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這裏碰撞、交配、升華;粗獷的與風流的、樸實的與清麗的、豪放的與婉約的兩種品質在這裏合而為壹。就連那自然景觀亦是匯聚百川,吸吶四海,從而形成了天下第壹奇觀——百脈泉。不知是誰的詩句:“壹串兩串三四串,五串六串七八串,只見泉花水底出,散落水中都不見”,就是描述百脈泉水的。君不見那無數串晶瑩的珍珠從水底搖曳冒出,所形成的美渙美倫的典雅景象是多麽的迷人啊!
黌塘嶺,位於相公莊鎮北約三公裏處,是從石龍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壹個高阜。東北方向既是長北山諸峰。西臨東臯村。海拔僅60余米。方圓不過4平方公裏。但卻是章丘的壹大景觀。遠遠望去,黌塘嶺恰似壹只俯臥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臨漯河真鹿臥”的描繪。最主要的是這裏有壹種好似“海市蜃樓”般的奇幻景觀,在夏秋之日的拂曉,嶺上會升起壹道道白霜似的東西。猶如粉妝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腳下會發出嚓嚓的聲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於是,“黌塘夜雪粉妝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壹。
舊章丘(今章丘繡惠鎮駐地)西門有內外兩門,外門叫“通濟”門,內門叫“錦川”門。“錦川煙雨時時潤”的意思是:若在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錦川”門,舉目北望,旭日曦輝中的女郎山,雲蒸霞蔚,如煙似霧;山中的廟殿佛寺,在那煙雨迷蒙中,隱約期間,若隱若現,恰如玉宇瓊樓壹般,景色十分壯觀。轉首西移,但見百川匯集,繡江河水白水似練,蜿蜒曲折,流向白雲湖而去,景色十分壯觀,令人陶醉。故“錦川煙雨時時潤”成為章丘八景之壹。
龍藏洞,在章丘市區東南方,閻家峪鄉趙八洞村的南面,天倉嶺以東,壹個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龍堂洞;當地人稱其為:東龍洞、趙八洞。它是壹天然形成的溶洞,洞闊8米,進深52米,高5米,進洞不遠,在右側高13.6米處有壹天然洞窗,直徑2米左右,可仰望青天白雲。洞內南側有壹平臺,高3米,長8米,寬2米,冬春平滑如床,夏秋有山泉流下,這就是所說的“龍床”。“龍床”向上有壹小洞,可以容身,再向前走幾米後便狹窄難進,深不可測。如有燈光照之,便見鐘乳嶙峋,水滴泉淌。洞內***有各時期造像85尊,其中南壁41尊,除洞口內第三組為關羽、關平、周倉外,其余皆為佛像。北壁***刻有大小佛像44尊,除洞口壹組為菩薩外,余者皆為佛像。刻鑿年代自元代至明代不壹。進口處壹米,有壹石匾,上書“通天透地”四個行書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已酉歲四月。
說起白雲湖的特點,人文厚重為重點,湖光山影為特色,稱得上是厚載人文,歷史久遠。白雲湖的美景,觸動了歷代社會名流的遊興和情思,他們或在此撐船棹舟,或在此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風流佳句。如:元代張養浩的《遊湖有感》,明代康迪吉的《遊白雲湖》,李開先的《白雲湖夜泛》等,歌詠白雲湖的詩篇,自古以來難以數計。其中尤以清初牛天宿的《白雲湖》,最為膾炙人口
遠望東嶺山,仿佛山崖上生出無數的杈岈,故又稱“杈岈山”,當地人俗稱“茶葉山”,它是進入長白山的第壹座高峰,與摩訶峰遙遙相對,海拔612米,山勢峻拔,巨石嶙峋
東嶺山頂北崖,山巔巨巖矗立,猶如南天壹柱,蔚為壯觀。諸峰之間,巨巖相倚,其中有壹大石窟,每當三五月明之夜,曉月晨星從孔中峰間顯露出來,別有壹番神韻。相傳在舊章丘縣衙堂上,開窗東望四十裏外的東嶺山上,石窟中之朗朗明月,便可看到“東嶺曉月的奇觀,故古人有:“臥看東嶺曉月明”的詩句。因此,古人將此景列為章丘八大景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