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謁老君廟
先君懷聖德,靈廟肅神心。
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
流沙丹竈滅,關路紫煙沈。
獨傷千載後,空余松柏林。
譯文及註釋
老祖宗李耳心懷慈悲,憐憫百姓,留下壹部《道德經》。如今,當我步入他的寺廟時,不禁心神肅靜。
這廟已經很久沒有人來過了,荒草茂盛幾乎把路掩蓋,臺階上落下的灰塵很厚,所以,鳥爪子的印跡深深。
老子出函谷關就到流沙國去了,所以,丹爐的香火無人傳承,出關的道路上紫煙迷茫,哪裏還有他的行蹤?
妳走後壹千年,我獨自面對著這清冷的寺廟,蕭瑟的松柏林,怎麽不叫人心痛萬分?
1、《宋書》:靈廟荒殘,遺象陳昧。
2、《列仙傳》:關令尹喜與老子俱遊流沙,化胡,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3、《太平禦覽》:《關令內傳》曰:真人尹喜,周大夫也,為關令。少好學,善天文秘緯。登樓四望,見東極有紫氣四邁,喜曰:應有異人過此。乃齋戒掃道以俟之。及老子度關,喜先戒關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車者,勿聽過,止以白之。果至,吏曰:願少止。喜帶印綬,設師事之道,老子重辭之。喜曰:願為我著書,說大道之意,得奉而行焉。於是著《道德經》上下二卷。
賞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壹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壹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謁山李商隱 謁山
從來系日乏長繩,
水去雲回恨不勝。
欲就麻姑買滄海,
壹杯春露冷如冰。
賞析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誌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隱這首詩,所吟詠慨嘆的盡管還是這樣壹個帶有永恒性的宇宙現象,卻極富浪漫主義的奇思異想,令人耳目壹新。
壹開頭就把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到人們面前。傅玄《九曲歌》說: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長繩系日,是古代人們企圖留駐時光的壹種天真幻想。但這樣的長繩又到哪裏去找呢?傅詩說安得,已經透露出這種企望之難以實現;李詩更進壹步,說從來系日乏長繩,幹脆將長繩系日的設想徹底否定了。
正因為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止,望見逝川東去、白雲歸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悵恨,無時或已。由系日無繩之慨,到水去雲回之恨,感情沈降到最低點,似乎已經山窮水盡,詩人卻由恨忽生奇想,轉出壹片柳暗花明的新鏡。
欲就麻姑買滄海。麻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她自稱曾在短時間內三見滄海變為桑田。這裏即因此而認定滄海歸屬於麻姑,並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乍讀似覺這奇想有些突如其來,實則它即緣系日乏長繩和水去雲回而生。在詩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最後都流註匯集於大海,因而這橫無際涯的滄海便是時間的總匯;買下了滄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時間,不致再有水去雲回之恨了。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話的程度,卻又大膽得令人驚奇;曲折到埋沒意緒的程度,卻自有其幻想的邏輯。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滄海究竟能不能買?詩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覺似地在讀者面前推出壹個意味深長的形象── 壹杯春露冷如冰。剛剛還展現在面前的浩渺無際的滄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壹杯冰冷的春露。神話中的麻姑曾經發現,蓬萊仙山壹帶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淺了壹半,大概滄海又壹次要變成陸地了。詩人抓住這壹點加以發揮,將滄海變桑田的過程縮短為壹瞬間,讓人意識到這眼前的壹杯春露,不過是浩渺的滄海倏忽變化的遺跡,頃刻之間,連這壹杯春露也將消失不存了。這是對宇宙事物變化迅疾的極度誇張,也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極度誇張。壹個冷字,揭示出時間的無情、自然規律的冰冷無情和詩人無可奈何的失望情緒。詩中那種欲就麻姑買滄海的奇異而大膽的幻想,壹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麗的想象,卻充分體現出詩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奇幻的想象和構思,頗似李賀,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有人曾指出詩中買滄海的設想和李賀《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壹杯春露冷如冰的詩句則是點化李駕《夢天》壹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這是非常精辟的比較分析。
題稱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從詩中所抒寫的內容看,當是登高山望見水去雲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將壹個古老的題材寫得這樣新奇浪漫,富於詩情,也許正可以借用和詩人同時的李德裕說的壹句話來評價: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
杜甫 禹廟《禹廟》
作者:杜甫
原文: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註釋:
1、青壁:禹鑿開的石壁。
2、四載: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用的四種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陸行乘車,山行乘樏(登山的用具),泥行乘(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翹,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3、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傳說這壹帶原是沼澤,大禹鑿通三峽後成為陸地。
翻譯:
大禹廟坐落於空寂的山谷中,秋風蕭瑟冷清,殘陽斜照在大殿上。荒蕪的庭院裏樹上掛滿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墻壁上還殘留著龍與蛇的畫像。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雲霧繚繞,波濤聲陣陣傳來,江水沿著白沙之道向東奔流。早就聽說大禹乘著四種交通工具治理水患,開鑿石壁,疏通水道,使長江之水順河流入大海。
賞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東下,途經忠州,特地前去觀覽大禹古廟。首聯巧妙地點出了遊覽的地點和時令。秋風蕭瑟之時,詩人前去遊覽大禹廟,他舉目遠眺,只見四周群山環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廟就坐落在這空曠寂靜的山谷中,殘陽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頷聯移步換景,由遠及近地描寫了廟宇內部的景色。大禹廟因位於深山之中,常年無人照管,故而房舍殘破,雜草叢生,顯得荒涼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樹和柚子樹上掛滿了果實,致使樹枝低垂,好像要被壓垮似的。古廟的墻壁上殘留著龍和蛇的圖像,依稀可辨。頸聯描寫大禹廟周圍的環境和氛圍。天空的浮雲在夕陽的映照下變幻著身姿,大禹當年開鑿的石壁上雲霧繚繞,波濤之聲從遠處陣陣傳來,江水沿著白沙道向東奔流。此聯采用擬人的手法,用噓、走二字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氣勢不凡,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尾聯借景抒情,點破本詩的題旨。
本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邃。詩人通過遠望近觀的視角轉換,采用虛實結合、擬人傳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韻味悠長的藝術效果,謳歌了大禹治水澤被萬代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將緬懷英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抒發了出來。
杜甫寫的禹廟,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臨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東下,途經忠州時,參謁了這座古廟。
禹廟空山裏,秋風落日斜。開門見山,起筆便令人森然、肅然。山是空的,可見荒涼;加以秋風瑟瑟,氣氛更覺蕭森。但山空,那古廟就更顯得巍然獨峙;加以晚霞的塗染,格外鮮明莊嚴,令人肅然而生敬意。詩人正是懷著這種心情登山入廟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廟內,庭院荒蕪,房屋古舊,壹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淒涼、冷落。但詩人卻觀察到另壹番景象:庭中桔柚碩果垂枝,壁上古畫神龍舞爪。桔柚和龍蛇,給荒庭古屋帶來壹片生氣和動感。垂桔柚、畫龍蛇,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含著歌頌大禹的典故。據《尚書。禹貢》載,禹治洪水後,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產,遠居東南的島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豐收的桔柚包裹好進貢給禹。又傳說,禹驅龍蛇而放菹(澤中有水草處),使龍蛇也有所歸宿,不再興風作浪(見《孟子。滕文公》)。這兩個典故正好配合著眼前景物,由景物顯示出來;景與典,化為壹體,使人不覺詩人是在用典。前人稱贊這兩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絕技(《詩藪。內篇》卷四)。這樣用典的好處是,對於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覺意味深濃,為古代英雄的業績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樣可以欣賞這古色古香、富有生氣的古廟景物,從中領會詩人豪邁的感情。
五、六兩句寫廟外之景:雲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雲霧團團,在長滿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間緩緩卷動;江濤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峽滾滾奔流。這裏噓、走二字特別傳神。古謂:雲從龍。從迷離的雲霧,奔騰的江流,恍惚間,我們仿佛看到廟內壁畫中的神龍,飛到峭壁間盤旋嬉遊,口中噓出團團雲氣;又仿佛看到有個巨人,牽著長江的鼻子,讓它沿著沙道馴服地向東方迅奔。在這裏,神話和現實,廟內和廟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氣勢和大禹治理山河的偉大氣魄,叠合到壹起了。這壯觀的畫面,令人感到無限的力與美。
詩人佇立崖頭,觀此壹番情景,怎能不對英雄大禹發出衷心的贊美,故結句雲: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傳說禹治水到處奔波,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是為四載。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今四川忠縣、雲陽、閬中等地)。傳說這壹帶原為澤國,大禹鑿通三峽後始控為陸地。這兩句詩很含蓄,意思是說:禹啊,禹啊,我早就耳聞妳乘四載、鑿三峽、疏長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跡;今天親臨現場,目睹遺跡,越發敬佩妳的偉大了!
這首詩重點在於歌頌大禹不懼艱險、征服自然、為民造福的創業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長期戰亂,象洪水橫流,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山空庭荒,正是當時整個社會面貌的真實寫照。詩人用春秋筆法暗暗諷刺當時禍國殃民的昏庸統治者,而寄希望於新當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發揚大禹乘四載、控三巴的艱苦創業精神,重振山河,把國家治理好。
在抒情詩中,情與景本應協調、統壹。而這首詩,詩人歌頌英雄,感情基調昂揚、豪邁,但禹廟之景卻十分荒涼:山空,風寒,庭荒,屋舊。這些景物與感情基調不協調。詩人為解決這個矛盾,巧妙地運用了抑揚相襯的手法:山雖空,但有禹廟之崢嶸;秋風雖蕭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雖荒,但有桔柚垂枝;屋雖古舊,但有龍蛇在畫壁間飛動這樣壹抑壹揚,既真實地再現了客觀景物,又不使人產生冷落、低沈之感;加以後四句聲弘氣壯,調子愈來愈昂揚,令人愈讀愈振奮。由此可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謁金門·雙喜鵲王庭筠 謁金門雙喜鵲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盡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
瘦雪壹痕墻角,青子已妝殘萼。不道枝頭無可落,東風猶作惡。
賞析
這是壹首描寫閨怨的詞。選材雖傳統,但由於作者以其高超的寫作技巧及思婦的情感表現得極其淒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讀不厭。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表現了閨中人急迫盼望丈夫歸來又極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國民俗中以喜鵲鳴叫為吉祥。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喜兆,故謂靈鵲報喜(《開元天寶遺事》)。幾極寫閨中人的驚喜,失望、復驚喜復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婦是多麽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歸來啊。雙喜鵲的雙字極好地襯托出少婦的孤單,真是人不如禽。盡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假設舊愁可以忘記,即使舊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煩又多得沒有地方容納了。著多解,這裏當安置、容納解。與該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調名詞苦恨春醪如水藻,閑愁無處著,吳淑姬《小重山》詞心兒小,難著許多愁。其中的著均為安置之意。(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用委婉曲折的設問,把內心的悲涼苦楚表現得纏綿緋側淋漓盡致,堪與辛棄疾《念奴嬌》的舊恨春江流不斷,舊恨雲山千疊相比美。
過片描寫了景物。瘦雪壹痕墻角,青子已妝殘萼,墻角的梅花雕謝了,孤零地沾在那裏;幾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妝點著花的殘萼。明顯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婦的惜春自憐。雪,指白色的梅花,用瘦來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寫出了梅花的雕零衰敗。清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贊揚作者字新欣賞其瘦雪的形容。壹痕即寫孤獨,又蘊含空漠無依,墻角是環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寫照。青春而逝,紅顏將老,恰如流水年華壹去不再,觸景傷情,其內心深處的悲涼、無助無奈躍然紙上。不道枝頭無可落,東風猶作惡。寫景抒情,總括全篇,承上作結。雖然已是敗花殘枝,光禿禿的枝上已無花可落,寡情的東風卻依然逞兇肆虐,繼續摧殘著孤寂無依的梅樹。
此詞上闋重在心理描寫,對閨中人的深沈摯受、癡情盼望的刻畫極其深刻。下闋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貼切自然。藝術上達到極高境界。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評價王庭筠不同於壹般金人詞風,間涉幽峭之書,綿邈之音《謁金門》是詞人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