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

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

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對壹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妳知道什麽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1

 其壹:題浮光丘家山寺

 年代:宋作者:王之道

 古寺鐘鳴漏向殘,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陰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斷流寒凍合,野燒曉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懷親眼欲酸。

 其二:和仲蒙夜坐

 年代:宋作者:文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雲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其三:遊慈雲

 年代:宋作者:陳著

 老懷不與世情更,才說閑行興翼然。

 微濕易乾沙軟路,大寒卻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尋梅山自妍。

 笑問松邊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其四:用夾谷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

 年代:宋作者:方回

 極目無窮六合寬,仰天如以渾儀觀。

 日躔箕鬥逢長至,月宿奎婁屆大寒。

 肘後方多難卻老,杯中物到莫留殘。

 來年七十身猶健,容膝歸歟亦易安。

 其五:永樂沽酒

 年代:宋作者:方回

 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幣破慳捐壹券,瓦壺絕少約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凍面微溫尚帶冰。

 爨仆篙工莫相訝,向來曾有肉如陵。

 其六:大寒

 年代:宋作者:陸遊

 大寒雪未消,閉戶不能出,可憐切雲冠,局此容膝室。

 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拂麈取壹編,相對輒終日。

 亡羊戒多岐,學道當致壹,信能宗闕裏,百氏端可黜。

 為山儻勿休,會見高崒嵂。

 頹齡雖已迫,孺子有美質。

 其七:顧渚行寄裴方舟

 年代:唐作者:皎然

 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鴂鳴時芳草死,

 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

 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

 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

 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描寫大寒節氣的古詩句2

 偈頌壹百二十三首

 宋 釋祖欽

 天寒人寒,大寒小寒。

 熱則普天匝地熱,寒則普天匝地寒。

 熱不自熱,寒不自寒。

 紅日上三竿,當陽仔細看。

 偈頌壹百零九首

 宋 釋可湘

 壹年十二月,過了無多日。

 乃事竟如何,茫然黑似漆。

 休休休,空悠悠,

 前許多時何處去,大寒然後索衣裘。

 偈頌二十二首

 宋 釋道生

 兩曜劈箭急,壹年彈指間。

 始見大暑小暑,又是小寒大寒。

 通身寒暑無回互,笑倒當年老洞山。

 村居苦寒

 唐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臥有余溫。

 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讀書堂五首

 宋 葉子強

 少長事壯厲,意氣彌九州。

 鞭車踏長路,渠料能夷猶。

 困此九折阪,嵚崎不容辀。

 彼須匪所強,此售寧或求。

 猶有讀書心,大寒索衣裘。

 賤嗜匪貴獻,壹拂銷百愁。

 寶此清凈退,相從賦歸休。

 農圃雅所問,同壹壑壹丘。

 大寒出江陵西門(陸遊)

 平明羸馬出西門,淡日寒雲久吐吞。

 醉面沖風驚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溫。

 紛紛狐兔投深莽,點點牛羊散遠村。

 不為山川多感慨,歲窮遊子自消魂。

 示福孫井示喜曾(陸遊)

 北商久不通,犁棗罕登盤;

 山舍惟有橘,瑣細如彈丸,

 此外則柿栗,收拾猿鳥殘。

 雖無龐翁話,兒孫亦團欒。

 今歲雨雪晚,歲莫始大寒,

 二稚乃可憐,不訴衣襦單。

 地爐有微火,誦書到更闌。

 我老多感慨,賴汝差自寬。

 壯士吟次唐人韻(陸遊)

 士厭貧賤思起家,富貴何在發已華。

 不如為國戍萬裏,大寒破肉風卷沙。

 誓捐壹死報天子,兜鍪如箕鎧如水。

 男兒墮地射四方,安能山棲效園綺!

 塞雲漠漠黃河深,涼州新城高十尋。

 風餐露宿寧非苦,且試平生鐵石心。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孟彥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霧濃。起來望樊山,但見群玉峰。

 林鶯卻不語,野獸翻有蹤。山中應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氣凝書帳,清著釣魚竿。懷君欲進謁,溪滑渡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