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水調歌頭①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2. 蘇軾描寫丫頭的詩自己找找吧……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他最先便是引起了道教的思考,思考自然的規律,壹如四季之變,至春時,萬物復蘇,壹派生機勃勃,就像壹個初時接觸詩歌的人壹樣,看什麽都是新的;夏時,萬物皆成也,美輪美奐,便如華美浮膩的詞藻壹樣,但浮燥之氣頗盛,進入秋天後,萬物開始成熟,浮燥之氣略減,此時亦是壹個人創作力最旺盛的季節,但是她的旺盛帶給我們壹個征兆,那就是衰退(後面將詳細說明)。
到了冬天後,萬物皆歸於平靜。進而,他們又把自然規律的輪回變化加之於人的壹生,便得出壹個驚人的結論,使的壹些道教從不信仰輪回之說(這就是道教與佛教的壹個主要區別)的人開始思考與探索道與佛教的相通之處。
這就是道教的壹些人對於那46個字的思考。 的確,蘇軾帶給我們的感動遠不及這些,我只是努力的想於蘇軾胸中萬千山水中尋出壹塊拙石竟不可得,我想我表現的太膚淺了,遠不及這位睿智的老人所想的那樣深遠……他的詩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似壹道清澈流水。
但也許正是他站在了眾山之巔,才彰顯出江河翻騰的宏偉氣勢。他的敵人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他、嘲諷他,卻總是無法否定他的偉大與不朽。
如果!撇開政治立場上帶來的對立和差異,站在對於詩歌的尊重和出於對蘇軾人格的理解上來講,任何壹個人,包括他的敵人,都會在內心深處給出壹種姿態──尊重! 他以壹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開創了豪放派詩歌的先河,在今天看來,這100個字所彰顯出的厚重、蒼桑和它本身所包涵的文學價值同等重要。盡管他的壹生寫過很多詩,很多好詩,但是每每懷念蘇軾的時候,第壹首映入我腦海的便是這首詩,現在她好像已經變成壹種文化符號壹樣,每壹次吟唱,仿佛都深深的鐫刻著蘇軾的背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江城子》是蘇軾在被貶到密州後壹次夢見妻子王弗後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蘇軾壹生之中娶了三個女人,都姓王。
第壹個便是在進京應試之前,由父母做主所娶的王弗小姐,當時(1054年)的蘇軾十九歲,王弗年方十六。她賢惠美麗且有知人之智,而年輕的蘇軾卻沒什麽心機,在他眼裏天下無壹個不是好人。
與其相反,蘇家大太太卻比較善於分辨,經常會給蘇軾壹些忠告,這於對不懂“為官之道”的蘇軾幫助很大,兩人的感情亦非常好。只可惜造化弄人,王弗只陪同蘇軾度過了十壹年的光陰,1065王弗病故,年僅二十七歲,蘇軾悲痛欲絕。
十年之後(1075年),在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裏,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是蘇洵在王弗去世後對蘇軾的訓教。
可見王弗在陪伴蘇軾的日子裏對蘇軾幫助很大,因此他在蘇軾心中的地位,也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試想以蘇軾的性格,於平時定是不易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來,但是於這壹首悼詞中,不經意之間的情感渲泄,竟是這樣的恰到好處,讓人驚羨不已。
蘇軾由於宦海浮沈,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後的無限哀痛。
生活的磨難,對於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刻的影響。最後三句是設想亡妻長眠於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他們已經兩心相通,生者對於死者的無盡思念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或許這就是壹個男人感情觀的真實寫照吧!或許這就是壹個真實的男人寫給亡妻的悼詞吧!或許這就是壹個男人出於對自己人生的感悟寫出的歷史上最著名的情書吧!太多的或許,讓我們有太多的想念……! 朝雲?深邃的心 寫朝雲的想法是在寫蘇軾之前的,我當時的想法是先寫朝雲,然後由朝雲把我們引入蘇軾的情感世界,但是我蘊釀了好久,卻絲毫沒有整理出壹點頭緒來,(哎!工作太忙了,有些力不從心)壹是由於缺乏朝雲的第壹手資料,二是怕把朝雲美好的形象寫壞了(這個嘛,本人筆下功力不行,恐怕有資料也會寫壞的,該打,該打!),前者還能補拙,而後者則是遠不能讓人原諒的,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為了能夠整體的把握和系統的認知朝雲,只好放棄先寫朝雲的想法,先寫蘇軾,由我對蘇軾的個人情感理解和探究帶動我對於朝雲的理解和想象,從蘇軾那裏,找出和接近這個中國古代最讓男人怦然心動的小妾……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不是副普通的亭聯,它包含了蘇軾對壹生坎坷際遇的感嘆,而這種感嘆最終又 是維系在壹位紅顏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長眠在六如亭下令蘇軾“暮雨倍思”的愛妾王朝雲。
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妓院、青。
3. 關於蘇軾妻子和兒子的事蘇軾的三個妻子與四個兒子
蘇軾的三個妻子
蘇軾的結發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於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壹之後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壹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壹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沈中,與之同甘***苦。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蘇軾的侍妾王朝雲,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雲壹直陪伴其左右。王朝雲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但不幸的是,朝雲也先於蘇軾在惠州病逝。朝雲逝後,蘇軾壹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其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壹日退朝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33638,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壹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壹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壹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朝雲墓如今已成為惠州西湖風景區名勝之地,是惠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軾的四個兒子
王弗為蘇軾生了長子蘇邁,王閏之為蘇軾生了次子蘇迨與三子蘇過。這三個兒子都由王閏之壹手撫養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雲生下了第四子蘇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4. 描寫孩子的詩句描寫兒童的詩句 1、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裏《宿新市徐公店》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李涉《牧童詞》 4、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
——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5、午後順著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腳下流。水中石頭大如鬥,石邊魚兒輕輕遊。
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邊和地頭。口中喚著大花狗,手裏牽著老黃牛。
——《牧牛圖》 6、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伴友放紙鳶。楊柳輕指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
——軒治翁 7、松陰壹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壹 8、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9、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10、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崔道融《溪居即事》 11、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崔道融《牧豎》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3、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徐渭《風鳶圖詩》其壹 14、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15、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楊萬裏《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二 16、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7、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主人東臯上,時稼繞茅屋。——賈島《宿鄭州》)(節選) 18、秋來皎潔白須光,試脫朝簪學酒狂。
壹曲酣歌還自樂,兒孫嬉笑挽衣裳。——權德輿《覽鏡見白發數莖光鮮特異》 19、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 20、日暮鳥雀稀,稚子呼牛歸。
住處無鄰裏,柴門獨掩扉。——丘為《泛耶溪》 22、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所見》 2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24、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詞》 25、幼童輕歲月,謂言可久長,壹朝見零悴,嘆息向秋霜。
迍邅已窮極,疢屙復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見白日光。庶及盛年時,暫遂情所望。
吉辰既乖越,來期眇未央。促促歲月盡,窮年空怨傷。
——伍緝之《勞歌二首》之壹 26、古巷少人行,新月彎彎瘦,藤蘿滿墻頭,兒童摘扁豆。——佚名 27、晴明風月雨乾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壹牛吃過柳陰西。——楊萬裏《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28、無事經年別遠公,帝城鐘曉憶西峰。
爐煙消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李商隱《憶匡壹師》 29、清江壹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30、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壹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韋莊《與小女》 3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白居易《池上》 32、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呂巖《牧童》 33、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壹曲,何愁南北不知音!——盧肇《牧童》 34、馬啼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
——劉因《山家》 35、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李白《古朗月行》 36、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
——劉禹錫《踏歌詞》 37、兒童也愛晴明好,紙剪風鳶各壹群。——朱茂曙《秦淮河春遊即事》 38、十歲載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商隱《絕句》 39、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妳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孔尚任《放風箏》 40、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葉紹翁《夜書所見》 41、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渭川田家》 42、下床著新裝,初學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群帶。
——毛鉉《幼女詞》 43、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5. 蘇東坡的風格豪邁,慷慨激昂的詩和表現骨肉親情,兒女情長的詩這是蘇東坡最感人的壹首,自然之極,無修飾,是真情的流露。蘇東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認,但他也有兒女情長。感情的表達很細膩,也有壹些婉約之作。
江 城 子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蘇東坡做了壹個遇見亡妻的夢,醒來感慨系之,寫這首詞,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此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行家視作悼亡詞中絕唱。)
不思量,自難忘
——淺析蘇東坡婉約詞《江城子》及蘇子的創作心態
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人。王灼《碧雞漫誌》卷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壹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詞自晚唐五代發展以來,詞的風格壹直是比較婉弱的,蘇軾有意識的進行詞體的革新,從詞的內容、題材、格調方面改革,使詞的創作有了「自是壹家」的審美觀點。也使詞從纖細婉約走向陽剛豪放。蘇軾的這些觀點以及他本身的詞作,雖引來時人認為蘇軾「以詩為詞」的評論,但無論如何,蘇軾開拓詞境之功不可沒。
南宋俞文豹曾記載壹個故事: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吹劍續錄》)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蘇軾、柳永風格的不同,也說明兩派詞風的區別。蘇軾曾自負地說過他的詞“亦自是壹家”。(《與鮮於子駿書》)他的確是以提高意境和風格而“自是壹家”的。然而讀詞人為蘇子絕倒的,卻絕非僅只“大江東去”或者“老夫聊發少年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世代傳誦的佳作。
6. 描寫“期待子女成長”的詩句有哪些1、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文:籬笆稀稀落落,壹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3、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壹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著大人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4、幼女詞
唐代: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譯文:剛剛六歲的幼女,還分不清什麽是“巧”,什麽是“拙”。
在七月初七的夜晚,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堂前端端正正地乞巧“拜新月”。
5、稚子弄冰
宋代:楊萬裏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譯文: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提在手中。
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於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另壹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如玻璃破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