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形容詞作動詞用

文言文形容詞作動詞用

1. 文言文形容詞、作動詞有哪些

文言中常見動詞有: 能、欲、得、可、足、宜、應、肯

形容詞:夷近、險遠、窮盡

名詞做動詞

1.恥,用作動詞,是“以……為恥”的意思。

2.師,用作動詞,是“以……為師”的意思。

3.羞,用作動詞,是“以……為羞”的意思。

4.小,用作動詞,是“以……為小”的意思。

5.奇,用作動詞,是“以……為奇”的意思。

賓客,用作動詞,是“以……為賓客”的意思。

6.糞土,用作動詞,是“以……為糞土”的意思。

2. 語文上形容詞作動詞類似的用法

知識盤點: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常見的壹種實詞運用現象,它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壹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壹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後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而已。如“壹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轉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壹般名詞作狀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裏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這裏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中的“兄”,本為名詞,轉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的意思。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如“其壹犬坐於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壹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於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

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

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裏轉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於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化為名詞。

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後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化為動詞。

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麽樣”的意思。

①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構,“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麽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壹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

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後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受饑餓”。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麽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淒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後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後帶賓語“牛”,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壹)名詞活用為動詞 1.但微頷之(《賣油翁》)“頷”轉化為動詞“點頭”。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峽》)“霜”轉化為動詞“下霜”。 3.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轉化為動詞“用蹄子踢”。

4.婦撫兒乳(《口技》)“乳”轉化為動詞“餵乳”。 5.不能名其壹處也(《口技》)“名”轉化為動詞“說出”。

6.其夫囈語(《口技》)“囈語”轉化為動詞“說夢話”。 7.會賓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詞“宴席”轉化為動詞“宴請”。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滿井遊記》)“泉”“茗”“罍”“歌”“紅裝”“蹇”等分別轉化為動詞“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著艷裝”“騎驢”。 9.人恒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轉化為動詞“犯過失”。

10.神弗福也(《曹劌論戰》)“福”轉化為動詞“保佑”。 11.公將鼓之(《曹劌論戰》)“鼓”轉化為動詞“擊鼓”。

12.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隧”轉化為動詞“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輸》)“寇”轉化為動詞“入侵”。

14.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

3. 文言文裏名詞作動詞,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

兩種情況都有(下面解釋中最後壹條).下面是名詞作動詞的具體情況,1、兩個名詞連用,或名詞和代詞連用,它們如果不是並列關系或修飾關系,那麽其中必有壹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驢不勝怒,蹄之.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壹”活用為動詞.例②名詞“蹄”用在代詞“之”的前面,活用為動詞,譯為“用腳踢”.2、如果名詞放在助動詞、副詞的後面或助詞“所”“者”的前面,那麽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例如:①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③趙王之子孫侯者 .解析例①名詞“水”,用在助動詞“能”後,活用為“遊泳”.例②名詞“衣”用在副詞“不”之後,活用為動詞,即“穿”的意思.例③中名詞“侯”用在“者”之前,活用為動詞,即“封侯”.3、謂語後面的介詞結構通常作主語,名詞後面如果接上了介詞結構,那麽這個名詞就要活用為動詞.例如:①樹之以桑.②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解析例①名詞“樹”後有介詞結構“以桑”,“樹”活用為動詞,是“種植”的意思.例②名詞“風”之後有介詞結構“乎舞零”,“風”活用為動詞,是“吹風”“乘涼”的意思.4、名詞與連詞“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①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②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2005年高考福建卷)解析“而”壹般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詞組、形容性詞組,不用來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例①名詞“衣冠”活用為動詞,“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例②名詞“東”活用為動詞,意為“向東潰逃”.5、名詞還有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識別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要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例如:①闕秦以利晉.②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解析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麽樣”,是客觀的結果;而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麽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麽”,多是主觀的看法或心理活動.例①“利晉”,是“使晉得利”,這是客觀的結果,因而“利”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例②“藥之”是“以眾人的議論為藥”,是壹種心理活動或壹種主觀上的感受;客觀上,眾人的議論不可能真的成為壹種藥,因而“藥”是意動用法.。

4. 有哪些形容詞做動詞的詩句

1、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壹片新綠的景物變化.)2、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窮”字,是“看盡”的意思,是形容詞用作動詞)3、商人重利輕別離 (白居易《琵琶行》)(重:看重 ;輕:輕視 .是形容詞用作動詞)。

5. 語文中“形容詞作動詞”是什麽意思

不過是名詞先活用作動詞,動詞,主語的賓語不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壹般地,這種現象卻是沒有的,就是“(主語)主觀上讓(賓語)動”.可以看出.那它活用做什麽詞了?什麽又是“意動用法”呢,什麽是“意動用法”了,也就搞清楚了什麽是“使動用法”、破釜沈舟(使釜破使舟沈). 什麽是“使動用法”,而且,我們就說這個詞活用為“意動用法”了.”(《桃花源記》) 這裏的“異”(奇怪)的賓語“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質,總是不能理解掌握,翻譯時要譯為“使……到來”“使……回去”“使……爭鬥”“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後來規範了,就是表示使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的活用,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少罷了,只不過是主語“漁人”主觀上認為賓語“之”很“奇怪”. 先說使動.使動.至於名詞的使動用法.”(《歸去來兮辭》) 這裏的“羞”“恥”“悅”“樂”都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在壹般句子(非使動句子)中,沒能抓住最根本的東西,是壹種表示動詞使(賓語)產生某種動作,弄清楚這類活用對理解成語的意思會有很大幫助,這種現象卻是沒有的.如.掌握了這壹點,文言中.(《鴻門宴》) 上面例中的“負”“從”都是及物動詞.什麽原因呢,就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成為某種人或事物的活用,並不是所有使動用法活用的詞都是不及物的動詞,也就是“(主語)使(賓語)怎麽樣”.”“做”這個動作是由主語“他”發出的,只不過活用後.只不過、堅壁清野(使壁堅使野清).這還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說的,形容詞本身也不可以帶賓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對詞語活用的術語性稱謂、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就稱之為“使動用法”.”(《師說》) 這裏的“師”. 另外,只不過活用後.它本身不可以帶賓語的、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有這樣的改變,畢禮而歸之? 現在網絡上或者高中語文復習的參考書上有很多對“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解釋,為什麽也稱為活用了,“師”的賓語“之”(他,樂琴書以消憂. 所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但又有些差別. 至於名詞的意動用法、振聾發聵(使聾聵振發): “漁人甚異之,謂語“做”的對象是“作業”,並不是所有使動用法活用的詞都是不及物的動詞.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中,弄清楚這類活用對理解成語的意思會有很大幫助、既來之,壹般則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某種人或事物,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都有“使(賓語)怎麽樣”的性質的改變、卒廷見相如.經過人們研究這類詞發現,樂琴書以消憂. 至於名詞的意動用法;賓語也不是主語支配的對象,臣活之.”(《鴻門宴》)如果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什麽原因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成為某種人或事物的活用,翻譯時要譯為“使……到來”“使……回去”“使……爭鬥”“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也就是說賓語“作業”是主語“他”支配的對象. 動詞的使動用法,沒能抓住最根本的東西.而實際上,動詞.現舉例以供參考、驚心動魄(使心驚使魄動).這顯然是不行的,只不過是主語“漁人”主觀上認為賓語“之”很“奇怪”,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卻改變常態具有了使動性、破釜沈舟(使釜破使舟沈)、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有這樣的改變,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詞和名詞的意動用法在學習中、序八州而朝同列,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活用為“使動用”或“使動式”. 需要說明的是. 所謂意動,不及物的動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很容易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發生混淆;賓語也不是主語支配的對象.文言中: “漁人甚異之. 動詞的使動用法.那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與動詞的使動用法壹樣不壹樣呢.然而,而在文言中,什麽是“意動”,指比自己先聽說道理的人)並不具有這種作用,但也活用了,就是使之動,這個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文言中,可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裏它卻有了“認為(賓語)怎麽樣”“以(賓語)為什麽”“把(賓語)當做什麽”的意思,先活用為動詞“稱王”“做王”、卒廷見相如、沛公從百余騎來見項王.文言中.”(《鴻門宴》) 這裏的“王”.在學習時.它們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活用.(《廉頗藺相如列傳》) 3,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 所謂意動.現舉例以供參考,但也活用了.(《論語》之《季氏將伐顓臾》) 2、既來之,譯為“使……為王”“使……稱王”,賓語往往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後來規範了.這顯然是不行的,因而,這些不及物的動詞翻譯過來時都有“使(賓語)動”的性質.這還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說的、豐衣足食(使衣食豐足),就不難判斷了,然後才活用為使動用法的.那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與動詞的使動用法壹樣不壹樣呢.請看下面兩個例子:“項伯殺人. 下面是壹些動詞使動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名詞的使動用法.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另做分析.其實、寧許以負秦曲,則安之,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卻改變常態具有了使動性?應該說?因為“活”這個詞是壹個不及物的動詞,它們是壹樣的.至於名詞的使動用法. 禍國殃民(使國受禍使民遭殃),就表示“把(賓語“之”)。

6. 高壹古文知識我現在不明白文言文中的名詞,形容詞,動詞,狀語,

詞性的問題,看看現代漢語就行了,不必非弄明白古文裏的詞是名詞還是動詞,只要現代漢語裏,妳明白了什麽是名詞動詞形容詞,根據意思妳就能明白古代漢語裏是什麽詞.使動用法,是“使……怎麽樣”,意動是“以為……怎麽樣”.至於名詞活用為動詞等等,壹句半句說不清楚,語法的問題光例子就得舉壹大片.只要妳把書中課文裏涉及的牢牢記住,就壹點問題都沒有.古代漢語語法和現代漢語壹樣,有著很強烈的繼承關系.要學習古代漢語,先找壹個現代漢語語法書大概看壹下,把起碼的詞類和語法知識看壹下,做到心中有數.即使我為了回答妳的問題,去網上粘來壹大篇子,看著還是混沌壹片,都分不清什麽是什麽.也無法壹下子就理解.相信我,這東西是慢功夫.都要從基礎開始弄紮實.只要稍微對語法壹入門,古代漢語學起來是相當容易.沒事的,剛開始不要太執著於語法,就是妳說的那些句法的東西.先找語感,先弄明白古文到底是怎麽回事,大體是什麽樣子,那些語法在慢慢學習課文過程中就其義自見了,不能壹下子就都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