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詩句的句子是什麽修辭手法

有詩句的句子是什麽修辭手法

詩是語言的藝術,為了使詩歌語言更生動、形象,詩人經常借用壹些修辭手法來處理。修辭是語言“詩化”的重要藝術手段。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壹切詩文,總需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這裏所說的“立”,其實就是要求詩歌語言是生動、形象、具有立體感的,而不是抽象無活力的。而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詞語言具有了這種立體感,使各種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從而表現出絢麗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如王昌齡的《采蓮曲》中的“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句描繪了壹幅極其生動的美人畫,荷葉像羅裙那樣好像是裁出來的,人面如荷花壹樣正在盛開,詩中運用兩個比喻,將采蓮女的形象描寫的生動、優美而又清新別致。而《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的“天生麗質”的詩句:“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因為采用了對比和誇張的修辭手法,不但使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樂感,而且貴妃傾國傾城的美麗形象也描繪的非常鮮明生動,呼之欲出。這些詩句之所以成為佳句,就是作者動用了種種修辭方法,使得這些句子乃至全詩更加形象生動、更加有立體感、更加意境深邃、更加感染讀者。正是各種修辭手法的利用,使這些詩句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體驗。

語言學界普遍認為,修辭是修飾文詞或詞語的基本手法,修辭是使語言表達產生美感效果重要手段。“修辭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修辭實際上是語言的壹種屬性,在很大程度上沒有修辭就沒有語言。下面講兩個大問題。

(壹)古詩詞中的常見修辭手法

詩詞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下面具體說說。

壹、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另壹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較喻等。運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明,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具體。如“壹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劉攽《雨後池上》),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壹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二、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運用擬人可以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生動。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寫出了詩人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趙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