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黃河為什麽會淩汛?

黃河為什麽會淩汛?

產生淩汛的自然條件取決於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態。在高寒地區,河流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並且河道形態呈上寬下窄,河道彎曲回環的地方出現嚴重淩汛的機遇較多。這是因為河流封凍時下段早於上段,解凍時上段早於下段。而且冰蓋厚度下段厚上段薄。當河道下段出現冰淩以後,阻攔了壹部分上遊來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當融冰開河時,這部分槽蓄水急劇釋放出來,出現淩峰向下傳遞,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節節增大。當上遊的冰水向下遊傳播時,遇上較窄河段或河道轉彎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壩,使上遊水位增高。淩汛嚴重於否,取決於河道冰淩對水位影響的程度,通常只有在河道中出現嚴重的冰或冰壩後,才會引起水位驟漲,造成嚴重的淩洪。簡言之:

1、有冰期的河流。

2、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河段,且較明顯的南北流向。我國黃河在寧夏和在山東境內的河段都有淩汛現象,東北的河流在滿足上述條件時也同樣會出現淩汛現象。

——黃河淩汛

淩汛,是黃河常見的壹種自然現象,由冰淩壅塞引起的暫時漲水。由於黃河所處緯度較高,下遊河道,壹般年份冬季結冰封河。春初解凍開河,冰水齊下,冰淩壅塞,水位上漲,形成淩汛洪水,此時期為黃河淩汛期。黃河下遊河道因上下河段緯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氣溫相差攝氏3~4度。上段河道封凍晚、開河早,結冰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開河晚,結冰較厚。壹般在1~2月間,氣溫升高,上段低緯度河段封凍首先解凍開河,封凍期間河槽積蓄的水量急劇釋放下泄,形成淩汛洪水,洪峰流量沿程遞增,水位上漲;但下段高緯度河段因氣溫仍低,冰淩固封,在水流動力作用下,水鼓冰開,形成“武開河”。“武開河”時,解凍來得很快,特別是氣溫猛升或水位暴漲,大塊冰淩洶湧而下,這樣就容易造成冰淩,有時大量冰淩在狹窄、彎曲、淺灘處阻塞,形成冰塞、冰壩,致使水位陡漲,由於冰淩、流冰插塞,過流面積減少,可形成冰壩,隨著水位的提高,將會出現水鼓冰裂、冰淩漫堤的情形,形成淩災,其危害程度常常超過洪災。有的年份,上下河段氣溫變幅相差不大,河道封凍分段解凍開河或就地解凍,不致形成大的淩汛洪水,開河也比較平穩順利,這種情況壹般稱為“文開河”。

①黃河沿至蘭州段淩汛

黃河沿至蘭州河段為黃河上遊的首端,雖氣候嚴寒而漫長,但由於黃河穿行於青藏高原山脈之間,各河段河道比降相差懸殊,流速變化亦較大。因此,有的區間河段既有流淩又能封凍;有的區間河段僅能流淩不能封凍;還有的區間河段在自然條件下經常發生封凍,但水庫修建後改變了熱力、水力條件,使水庫上遊發生過幾次冰塞,水庫下遊變封凍為不封凍。

黃河沿至瑪曲河段,長911.6公裏,初冰開始期,壹般發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最早在8月21日(1960年)。終冰日期壹般在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最晚在6月29日(1956年)。是全河中封凍期最長的河段。如黃河沿站歷年平均封凍歷時為160天,最長達193天,最短也有 128天,最大河心冰厚為1.28米,平均冰厚為0.93米;瑪曲站歷年平均封凍歷時為105天,最長為118天,最短為95天。

瑪曲至循化河段,長726公裏,由於水流的動力作用大,只能流淩而不能封凍。初冰日期壹段發生在11月下旬,終冰日期發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循化至蘭州河段,長21l公裏,初冰日期壹般發生在11月下旬,終冰日期為2月下旬。冬季常因氣溫驟降使流淩密度迅速增加,在蘭州以上有局部的卡淩封凍,蘭州斷面附近經常封凍。20世紀60年代初,鹽鍋峽水庫建成蓄水至劉家峽水庫建成前,劉鹽河段曾出現過幾個年度的巨大冰塞災害。在鹽鍋峽水庫以下蘭州河段已開始不封凍,但有稀疏流淩。 1968年劉家峽水庫蓄水運用後,由於它調節了熱量和水量,導致上遊流入庫區的冰被融化,水庫冬季下泄的水溫高達3~5℃,蘭州河段已不再出現流淩和封凍。

②寧夏段淩汛

黃河寧夏段,自中衛縣南長灘入境至石嘴山麻黃溝出境,全長397公裏,流向自南向北。黑山峽至棗園135公裏為峽谷河段,河面寬200~300米,因坡陡流急,只有冷冬年份才能封河,稱為不常封凍河段。棗園以下260多公裏,河面寬500~1 000米,因坡緩、流速小、氣溫低,為常封凍河段。冷冬年最上封至下河沿,暖冬年則封凍不超過棗園。

青銅峽、劉家峽水庫相繼運用後,因冬季流量增大,水溫增高,不封河段由棗園下延20多公裏到新田;青銅峽壩下有40~90公裏的不封凍河段,潘昶以下100多公裏仍為封凍河段。

寧夏河段壹般年份淩洪災害不大,特殊情況可使局部河段產生冰塞壅水造成淩洪災害。

在位於青銅峽水庫壩上45公裏處的中寧縣石空至棗園河段, 1967年冬至1968年春,發生連續3次冰塞壅水。冰塞體長16公裏,冰蓋厚0.4米,冰蓋下冰花最厚達l米多。冰塞最高壅水位,比暢流期5240立方米每秒的相應水位還高1.3米,形成淩汛災害。成災原因,壹是上遊來冰量多,有源源不斷的流冰自上而下在石空河段形成冰塞;二是封河後,上遊來水猛漲,1967年12月6日,黃河上遊劉家峽水庫導流洞閘門失靈,下泄流量比封河時流量增大300~750立方米每秒,致使石空以上水鼓冰開,大量冰花冰塊下潛在棗園上下,形成嚴重的冰塞。三是青銅峽水庫蓄水位較高,阻礙流冰下泄, 該庫1967年12 月下旬至1968年1月中旬,蓄水位比天然情況下水位擡高13米。因此,冰塞體不能下移,故在石空至棗園河段造成冰塞雍水災害。

③內蒙古段淩汛

黃河內蒙河段,地處黃河最北端,從寧夏的石嘴山市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拉僧廟入境,至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馬柵的榆樹灣出境,幹流全長840公裏,總落差僅162.5米。泫河段河寬坡緩,逶迤曲折,雖地處上遊,但在昭君墳至頭道拐的河道比降已接近黃河河口的比降。黃河在內蒙古河段,區間的支流較少而且均為雨洪產流的時令河,冰期幾乎無水補給,因此,內蒙古河段冰期來水絕大部分是蘭州以上的來水。

內蒙古河段地處黃河流域最北端,高程海拔千米以上,離海洋距離遠,曖溫氣流難以到達,常為蒙古高壓控制,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冬季嚴寒漫長,氣溫在零度以下的時間持續4—5個月,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這段河流冰凍期4—5個月,大部分為穩定封河段。由於河道流向自南向北,其上遊甘寧夏段溫度高,內蒙古段溫度低,故河道流淩段溯源而上,而解凍開河則由甘肅、寧夏段逐漸向下發展,在自然情況下,內蒙古段包頭的流淩封凍時間,常比蘭州早20多天,而解凍開河時間卻晚壹個多月。

冬季內蒙古段河道流量壹般在每秒400立方米以上。此段氣溫低、冰層厚,洪峰過境水鼓冰裂,造成大塊流冰多,加之河勢的作用,流冰密集卡冰結壩,使河道水位猛裂擡升,極易造成串堤決口、淹沒成災。

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段解凍開河期,歷史上年年均有程度不同的災害發生,平均兩年就有壹次。1968年黃河上遊劉家峽水庫投入運用後,冰期調節了河道的水量和熱量,使內蒙古段的淩汛發生了明顯改變,災害大為減輕。但是,淩汛復雜,影響因素多,在特殊情況下,仍有發生較大淩汛災害的可能,黃河淩汛威脅並未徹底解除。因為上遊水庫離下遊淩洪嚴重河段距離過遠,上遊水庫的調節運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內蒙古河段的淩洪威脅,根據工農業生產的需水要求,不可能在解凍期完全斷流;而且水庫防淩庫容有限,也不可能較長時間蓄水。因此,在現階段,施還需綜合運用多種防淩措,才能減輕或免除淩洪災害的發生。

④黃河下遊淩汛

黃河,從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稱為下遊,全長786公裏,兩岸築有大堤,在山東墾利縣註入渤海。下遊河道上寬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東北方向,冬季經常受寒潮侵襲,日平均氣溫上下河段相差3~4℃,並且是正負交替出現,河道流量壹般在每秒200~400立方米。由於河道、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作用,下遊每年都有淩汛,經常發生插淩、封河。新中國成立以來封河30多次,大多先由河口開始封河,而後逐段向上插封。壹般年份封凍總長約400公裏左右,最短40公裏,最長703公裏。開河則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積集,造成明顯淩峰,並易在淺灘、急彎或狹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壩,使河段水位迅速擡高,威脅堤防安全,甚至造成淩災。

黃河下遊淩汛在歷史上曾以決口頻繁、危害嚴重、難以防治而聞名。據歷史上不完全統計,自1883年至1936年的54年中,就有21年淩汛期發生決口,平均五年二決口。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河下遊山東河口地區仍發生過兩次淩汛決口。歷史上曾有“伏汛好搶,淩汛難防”、“淩汛決口,河官無罪”之說。新中國成立以後,黃河下遊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戰勝了多次嚴重淩汛,扭轉了歷史上五年兩決口的險惡局面,連續取得了49年淩汛未決口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