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宋代:蘇軾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壹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壹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壹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2、《又呈吳郎》唐代:杜甫
原文: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壹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壹個五食無兒的老婦人。若不是由於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相親。見妳來就防著妳雖然是多此壹舉,但妳壹來就插上籬笆卻甚像是真。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壹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
3、《詠牡丹》宋代:王溥
原文: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壹事又空枝。
譯文:棗花雖然很小,但能結果實,秋後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雖然柔軟,卻能養蠶吐絲。可笑牡丹花大得像鬥,卻什麽也不能作,不過白白長壹條枝子。
4、《百憂集行》唐代:杜甫
原文: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譯文: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壹日至少千回。
5、《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宋代:辛棄疾
原文: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譯文:西風起了,山園裏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壹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別叫家人去驚動了小孩子們,讓我在這兒靜靜地觀察他們天真無邪的舉動,也是壹種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