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又想起襄陽的孟浩然,他的詩清淡句句都值誦傳。如今的名望故老們中,無人能出新語只好去垂釣。
賞析:
詩詞第壹句“復憶襄陽孟浩然”,襄陽是孟浩然的籍貫,在句前著壹“又”字,凸顯這位山水田園派詩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位置,壹代“詩聖”反復想起孟浩然,原因何在?
第二句“清詩句句盡堪傳”,回答了“復憶”孟浩然德原因:孟浩然的詩歌清新淡遠,句句都值得傳誦。作者未必讀過孟浩然的所有的詩句,這樣說,顯然是誇張了,唯有如此,才能表達他對孟浩然的贊美和景仰之情。
第三、四句,“即今耆舊無新語”指現在的年高而有聲望的人很欣賞孟浩然,可是在孟的面前自慚形穢,他們寫出的詩句無法超越孟浩然,就只好作罷,於是便學著孟浩然去垂釣“槎頭鯿”,這壹行為,也是對孟的崇拜。
這兩句詩,前壹句用“耆舊無新語”反襯孟浩然的“清詩”,後壹句用“耆舊”“漫釣槎頭縮頸鯿”來烘托孟浩然的隱逸形象。
唐代杜甫《解悶十二首·其六》原文: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鯿。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杜甫在永泰二年(766)漂泊西南,去留兩難,心情苦悶的情況下創作的十二首排解憂郁的組詩中的壹首。
《解悶十二首》是杜甫比較有名的詩,從社會民情國家個人等多方面來描繪現狀,是比較完整的描繪了當時國家的情形,發人深省,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懷。
杜甫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
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百度百科--解悶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