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誌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壹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壹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觀滄海》作者曹操?朝代東漢末年/三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白話釋義: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
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銀河裏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湧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壹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
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壹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東漢末年,面對天下大亂,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壹中國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制”,促進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建安十八年(213年),獲封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壹年(216年),冊封魏王,權位在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謚號為武,安葬於高陵。其子曹丕稱帝,追封皇帝,謚號為武,廟號太祖。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東漢文學的代表人物,被魯迅稱贊“改造文章的祖師”。擅長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