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死亡離別文言文

死亡離別文言文

1. 關於離別的文言文

陶淵明:自祭文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畏,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犢,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2. 關於離別的文言文

壹、唐代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晨壹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妳再幹壹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二、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山橫亙城北,白水流過東城。

我們就要在此分別,壹去萬裏,將要登上孤獨的行程。

那飄流不定的浮雲正是遊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陽卻是老朋友的眷戀之情。

此刻揮手離去,我耳邊只聽到離群之馬的哀鳴。

三、唐代王維 《送沈子福之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譯文:

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蕩著船槳壹直駛向臨圻。

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妳把家歸。

四、唐代白居易 《南浦別》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譯文:

在南浦淒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

回頭看壹次就肝腸寸斷,好好離去吧,不要再回頭了。

五、唐代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襟。

譯文: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遙望蜀地,穿過迷茫的風沙好像能望見泯江的五個渡口。

和妳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在世上還有妳這個知己,就是遠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3. 悼念家人離別文言文故事二個

悼念就是對死者哀痛地懷念。

關於家人離別的文言文,在高中有歸有光的《項脊軒誌》和李密的《陳情表》。

《項脊軒誌》中有回憶先大母和作者妻子等事跡,而李密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壹句也是他被人稱為“天下第壹孝子”的緣由。

備註:關於家人離別的文言文會比較少點,主要是在文章中提及到壹點,例如:先大母,朕皇考曰伯庸等等;如果是作者為他人作傳的就比較多了,幾乎高中文言文考試中都是以“人物生平”為考點的,例如《***傳》。

4. 求送別,離別的文言文,謝謝~~

查了壹下古文,有關送別、離別的文言文,除了魏晉南北朝江淹的《別賦》以外,唐代韓愈寫得較多,比如《送窮文》、《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石處士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等。

現選壹篇韓愈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如下: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鑒賞這是韓愈寫給友人董邵南的壹篇贈序。

朋友要出遠門,寫壹篇序送給他,說壹番勉勵和寬慰的話,或者借此發揮點議論,這是當時文人的壹種風尚。 這篇序全文僅百余字,由於作者是文章高手,不但寫得內容深刻,而且吞吐曲折,波瀾起伏,顯示出出色的技巧。

首段即有三層意思。“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是第壹層。

第壹句就不同凡響。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前層落墨,起筆不凡”。

具有提挈、籠罩全文的作用。“董生舉進士”至“郁郁適茲土”是第二層,主要是說董邵南到河北去的緣由。

又說明了他此去是出於不得已。“吾知其必有合也”是第三層,話說得十分肯定。

這就回應了前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壹句。“感慨悲歌之士”,泛指荊軻、高漸離壹流人物。

荊軻、高漸離都是好俠尚義之士,在歷史上留下過美談。在古代的燕、趙,這樣的人物很多。

而董邵南也是壹個重節操、有才能的人。韓愈詩中有壹首詩,題為《嗟哉董生行》,詩中稱贊董邵南的俠義和孝行。

這樣的人到燕、趙去,自然是會得到賞識和重用的了。 次段也可分兩層。

“夫以子之不遇時”至“出乎其性者哉”是第壹層,意思還是在說祝願董邵南此行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接著筆鋒壹轉,轉到第二層,提出“風俗與化移易”的問題。

韓愈的意思是要說壹個地方的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董邵南到古代的燕、趙去,是壹定會“有合”的,但是到今天的河北去,能不能“有合”,就不壹定了。

那麽今天的河北變得如何呢?韓愈沒有說,也不便說,他只是提出“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的疑問,並要董邵南去證實壹下。話雖不明說,但他真正的意思已隱含其中。

韓愈的本意,是不贊成董邵南去河北的,因為當時的河北,已是藩鎮割據的地方。唐代自安史之亂後,藩鎮之禍延續了數十年,唐憲宗即位討平吳、蜀叛亂,力圖統壹國內。

但河北地區,仍然保持著割據壹方的局面。這種封建割據,破壞了唐朝的安定統壹,是與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相違背的。

韓愈是反對封建割據的,所以他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為藩鎮效力。他雖然同情董邵南的遭遇,但出於對他的愛護,還是向他提出忠告,勸他在政治上不要走入歧路。

因為是送行,韓愈不便把話說得太直露,只能含蓄委婉地規勸,但言外之意還是很明白的。 末段進壹步表示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的意思,不過話仍然說得十分含蓄。

請他去憑吊樂毅之墓,就是希望他向這位古代忠義之士學習,繼承其遺風。對有才能但還隱居不仕的屠狗者,我尚且要妳告訴他們到朝廷裏來做官,那麽妳就更應該留在京城,為朝廷出力了。

這篇短文寫出了那麽多豐富的內容,而且層次清晰,轉接自然,層層深入,變化無窮。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宛轉含蓄,頗為得體,符合送行時的氣氛,又不晦澀,達到了規勸的目的。

它的結構異常緊密,行文錯綜變化,加上反復唱嘆,使文章更耐讀、有味。這些,都增強了這篇序文的魅力。

5. 求別離古文

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柳耆卿《雨霖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維的:“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範仲淹的“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6. 死亡的古文翻譯

(壹)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壹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二)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三)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舍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謂之“陣亡”,現為“犧牲”。

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兇死”。

(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常”。

(五)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壹般稱人死為“辭世”、“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時見之於書面的壹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壹律寫“已故”。

(六)北京民間土語、俏皮話(非禮貌用語)

“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叫喚去了(言已入土與秋蟲為伴了)”,“艮兒屁著涼”,“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多具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7. 關於父親逝世的傷感文言文

執筆飾年華,壹笑嘆天涯。逢春即潤物,生當得瀟灑。

_

相思情借繞梁聲,無情聲落有情城. 城中八尺無相門,紅塵輾轉我壹生.

_

夕前與君誓長守, 昏後***我協相廝 . 盼依不枉畢生愛, 舍愛不恨有情人.

_

愁眉蹙損愁腸碎、紅粉佳人傷別袂。

_

櫻花院落溶溶月、墨梅池塘淡淡風

憶思長 似流光 木馬盟 輕歌揚憶難忘 似水漲 木槿落 斷人腸

_

幾回篇 道盡壹場風煙,錦瑟弦 刻下兩段纏綿。妳回眼 只把三生淌盡秦淮邊,壹聲預備開演 命能導幾遍?

_

明月糾,漫漫年華朱砂,脫落散盡古華。

_

水滴漣漪終消散 木記輪回戀此生。

伊人思君已憔悴. 蕭條身影傾城美. 夕陽直下映彩霞. 盼君歸來***纏綿.

_

煙花笑,亂星墜,飄渺塵世間,誰執手相憐

_

腳踏世間情,紅顏戲人生。

_

若似月夕夕著著, 若即若離孤影傾城.

_

千尋百轉,君何故。淚濕紅枕,相思疾。

_

念秋水碧眸,漸痛上我心。把酒到天明,誰人***與知。

_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8. 關於離別的古文和古詩(摘壹句即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