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別
洛城壹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 *** 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題解
759年春,杜甫告別了故鄉洛陽,返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居秦州、同谷,後來到了成都。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60年在成都寫的壹首七言律詩。當時,距安史之亂爆發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公元760年3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於懷州城下;4月,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這首詩抒發了杜甫流落他鄉的感慨和對故園、骨肉的懷念,表達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亂的愛國思想,情真語摯,沈郁頓挫,扣人心弦。
句解
洛城壹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我離開洛城之後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裏之遙,匈奴騎兵長驅直入中原也已經有五六年了。“洛城”,指洛陽。“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 *** 邊。
草木由青變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在江邊漸漸老去。“劍外”,劍閣以南,這裏指蜀地。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我思念家鄉,憶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晝,臥看行雲,倦極而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令人高興的是聽說近來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於要拿下幽燕。“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
評解
這首七律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頷聯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尾聯抒寫了詩人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用充滿希望的詩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這首詩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詩人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每壹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反復吟味。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十年後,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兩年,出三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為“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