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

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

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

詩詞語言的朦朧性和多義性,以及詩詞對於意境的追求,都不允許詩詞直白地講道理。必須承認,強迫詩詞去講道理,會破壞詩詞的意境和美感。但是,詩詞並不拒絕哲學,也不拒絕哲學式的解讀,只是要在表達方式上下壹番苦功,詩詞的藝術性和哲理性便能夠高度地統壹起來。

這正是厲以寧對這壹問題的看法。他提出,詩詞既然是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產物,因此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傳達壹些“人生哲理”,但詩詞中的道理往往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而是通過“雙關”傳達出來,並且往往是作者無意中造成的。

厲以寧指出,唐詩中這樣的例子有王建的《新嫁娘詞》:

五絕·新嫁娘詞

(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這首詩乍看上去是描寫新嫁娘的人物素描詩,但實際上抒發的是初入宦途的下層官員的感受。

與此相似的有朱慶餘的兩首七絕:

七絕·近試上張籍水部

(唐)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七絕·宮詞

(唐)朱慶餘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前壹首詩雖然沒有提到當時科舉之事,卻反映了應試之前靠有名有地位的人的提攜是何等重要。後壹首詩含蓄地道出了宮女們的復雜心情。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其中的“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已經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勉勵之詞,但表面上表達的不過是登高望遠之意:

五絕·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杜荀鶴的七絕《涇溪》,也是壹首富有哲理的小詩:

七絕·涇溪

(唐)杜荀鶴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

無名氏的《金縷衣》以花開花謝比喻歲月的倏忽易逝,其中“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兩句,勸勉人們要珍惜少年時期和壹生中的機遇:

七絕·金縷衣

(唐)佚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劉禹錫的這首七律,元稹、李商隱的這兩首七絕,同樣蘊含著人生哲理。

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七絕·離思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七絕·月

(唐)李商隱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

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在以上所舉的例子中,關於元稹的“除卻巫山不是雲”壹句,厲以寧1954年(當時他是北京大學經濟系三年級學生)在贈給當時失戀的沈家傑同學壹首《采桑子·贈沈家傑同學》時,曾經化用該句:

采桑子·贈沈家傑同學

厲以寧

藕塘春水平如鏡,無數魚群,誰不相親,何必巫山始是雲?

從今莫學狂人醉,酒止三巡,妙在微醺,興到吟來意更新。

厲以寧還指出,宋詩宋詞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如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和《浣溪沙》。

七絕·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詞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發人深省。

又如朱熹的七絕《觀書有感》,也是壹首富有哲理的詩。

七絕·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無論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都已經成了朗朗上口的諺語。但恰如厲以寧指出的那樣,作者在寫這些詩的時候,也許沒有“雙關”的用意,只不過是在詠景記事罷了。但這些詩句好就好在“意在言外”,令人回味無窮。反之,詩人如果不是運用雙關,不是通過詠景記事來間接地表達哲理,而是開門見山,大講所謂“做人的道理”,這樣的詩詞是很難寫好的。

厲以寧認為,辛棄疾詞中有不少名句是耐人尋味的。他常舉這樣幾首詞為例:

鷓鴣天·送人

(宋)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幹,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壹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詞中,“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壹半山”兩句,寫景極美,而“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兩句,含義深刻。厲以寧在20世紀80年代末回答學生的提問“您如何看待自己在改革開放前的歲月”時,這樣說:“用辛棄疾的兩句詞來表述吧:‘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再看另外三首辛棄疾詞:

南歌子

(宋)辛棄疾

世事從頭減,秋懷徹底清。夜深猶送枕邊聲,試問清溪底事未能平?

月到愁邊白,雞先遠處鳴。是中無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曉有人行?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鷓鴣天·戊午拜復職奉祠之命

(宋)辛棄疾

老退何曾說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寬。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綴文書舊殿班。

扶病腳,洗衰顏。快從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

在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中,厲以寧反復提出“雙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詩詞的表達是以意象為中心的,沒有意象,便談不上“象外之境”,直接把道理說出來,就不是詩詞了。詩詞只是感發人,憑借的是使人省悟,使人聯想。厲以寧所引的辛棄疾詞中“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這兩句,雖說是直接陳述了道理,但是由於整首詩通過鮮明的意象烘托出了壹個渾然整壹的意境,因此我們不覺得突兀和不自然。

厲以寧詩詞中也有許多蘊含人間哲理的名句,我們將在第三章“厲以寧詩詞解析”中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