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二年(西歷1863年),此時的李鴻章,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四十歲。
從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這壹年,李鴻章的人生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高峰——此前因為李鴻章在和太平軍、撚軍等農民起義軍作戰有功,得到了清朝的提拔和重用。並且,這個高峰,和李鴻章後來的成就比起來,還只是壹個起點而已。
因此,此時的李鴻章,可以用春風得意、前程似錦來形容。並且,這壹年,李鴻章可謂老來得子:他的壹位小妾,給他生了壹個親兒子。
而此前,李鴻章有過壹位繼子。那麽,李鴻章在有了親兒子以後,會如何對待繼子?
無後為大
2020年的今天,中國人在婚姻和繁衍方面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想法: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的思想開始蔓延。其實,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都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因為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簡單理解:天底下最不孝順的事情,就是沒有自己的子嗣。
不過,沒有子嗣這種情況,讓古人深感無能為力。即便是皇帝,遇到這種情況也只能深感無奈。比如宋朝宋仁宗就是典型。宋仁宗在位數十年,但是始終沒有皇子。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沒有後人屬於不可抗力,但好在古人考慮到了補救問題:那就是過繼制度。宋仁宗沒有兒子,但是宋仁宗的侄兒甚多。因此,宋仁宗從自己的侄兒裏,過繼了壹個兒子,這便是後來的宋英宗。
因此,李鴻章人到中年還沒有兒子,並且還有了功名和家業,對於後人問題,李鴻章只能考慮收個繼子來繼承自己的壹切了。畢竟,皇帝都沒辦法的事情,自己也無能為力。於是,李鴻章從自己的六弟李昭慶那裏,過繼了李昭慶的小兒子李經方。
錦上添花
說起世態炎涼,很多人會想起錦上添花這個詞匯。其實命運也是如此。李鴻章在過繼李經方為兒子前,壹直為自己沒有兒子而苦惱。哪料到當李鴻章收了李經方為繼子也就三年以後,即同治二年的時候,李鴻章就有了親兒子李經述。並且在多年後,又有了壹個小兒子。倘若李鴻章再多等三年,沒準就可以免去收繼子這件事。
宰相氣量
李鴻章算是大清國的壹個體面人。因此,在有了親兒子以後,不論自己內心深處對李經方如何態度,但是,在行為上,始終將李經方以親生兒子的規格對待。並且積極支持、鼓勵李經方讀書,而李經方,也確實因為有李鴻章這樣的養父,而比同齡人有了深遠的見識。甚至這些見識是同齡人終其壹生都未必能接觸到的。
因為李鴻章身為洋務派的領袖,他深知這樣的道理:那就是在同治朝廷統治下的大清國,如果只會科舉那點東西,即便做了官,也做不出什麽前景出來。畢竟大清國需要搞洋務的人才。而如果單獨學洋務的學問,但不懂得科舉的話,也是無法走仕途的。
因為,在大清國廢黜科舉制度之前,想要做官,科舉基本上是唯壹靠譜的道路。而對於大多數的清朝讀書人來說,學習四書五經十分容易,但學習洋務卻無從學起。因此,李經方作為李鴻章的繼子,在學習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因此在李鴻章的積極支持下,李經方開始了兩個體系的齊頭並進學習:壹方面李經方學習八股文章,為科舉做準備工作,另壹方面,李經方則開始學習英文、俄文、法文等外文,為將來和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做準備工作。在李鴻章的警醒培養之下,李經方在27歲的時候考上了舉人,算是有了做官的資格。
在有親生兒子的情況下,對繼子依舊如此培養,從這可以看出,李鴻章的氣度,可謂宰相氣量。
慈父良師
對於李經方來說,有李鴻章這樣的父親,可以用三生有幸來形容。因為李鴻章不光在學業上給了李經方有效的指點,在人生路上,李鴻章也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哲學,傳給了李經方。
李鴻章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經和東西方的列強有過來往。李鴻章在辦理這些出洋事務的時候,時常帶著李經方壹起去。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李經方也積攢了太多的人生閱歷——畢竟,搞外交算是天底下最難的學問,尤其是壹個實力較弱國家的外交官,更需要有遊刃有余的處世藝術,必然必定會出現人仰馬翻的狀態。
李經方跟著李鴻章出使東西洋各國,掌握了這壹處事能力,這壹能力,其實勝過無數的金銀財寶。
李鴻章壹生和左宗棠進行了常年的明爭暗鬥。李鴻章也深知官場的險惡,因此在職業規劃方面,並不主張李經方擔任地方官。因此,李經方雖然有了舉人這樣的功名,但很長壹段時間裏,李經方都沒有進入過真正的官場。而李經方也深知這是李鴻章的壹番好意,擔心自己在官場出事,因此,李經方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官場的發展他耽誤了,但是,經濟收益不能耽誤。
因此,李經方利用從洋人那裏學來的近代商業技能,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做起了古玩和房地產生意,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經方的收益可謂盆滿缽滿。論實惠,壹般的地方官未必有李經方富有。
庚子國變後,李鴻章去世。大清國此時也處於人才稀缺狀態:老壹代的洋務領袖只剩下張之洞健在,但此時張之洞也已經垂垂老矣。因此,清朝需要尋找新的人才來從事洋務活動——因此,清政府委任李經方擔任清朝駐英國公使,負責處理大清國和英國的外交關系。
之後不久,慈禧太後主張預備立憲。李經方在這時候被慈禧太後調回國內,負責在郵政總局擔任局長。
民國成立後,李經方被貶為庶民。對於中華民國,李經方采取不認同態度,但是,睿智的李經方也深知,大清朝的滅亡乃是當時的社會趨勢。因此民國以後,李經方選擇在家蟄居,直到民國二十三年(西歷1934年),去世於日治下的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