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 字公垂, 祖籍毫州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其
父遷居潤州無錫( 今安徽省無錫市), 遂為無錫人.元
和元年(806)登進士第.任翰林學士, 後來做過宰相和淮
南節度使.曾參加過中唐時期的新樂府運動, 提倡反應
社會現實的新樂府.錄存其詩四卷.
譯文
正當中午, 農民們在烈日下除草, 汗珠壹滴壹滴地滴在禾
苗下的土地上.誰知道他們碗裏的飯, 每壹粒都是農夫
辛辛苦苦得來的呢!
近體詩的體制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新詩體,主要分為律
詩和絕句.近體詩在句數,句式,平仄,用
韻,對偶各方面都有嚴格的格律規限,故此亦
稱格律詩.唐人以這種新興的詩體與古代的詩
體有別,故此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而南北
朝以前的詩歌則統稱為古體詩或古詩.自此以
後,凡作法式自由,不受律詩,絕句的格律所
規限的詩篇,不論產生於唐代以前或之後,皆
稱為古體詩.
近體詩的體制,有以下各項:
1句數:律詩***有八句,每兩句成壹聯.
壹首律詩***有四聯,分別為首聯,頜聯,頸聯,尾聯.
排律按律詩定加以鋪延長,壹首排律最少十句,也可
多至幾十句甚或百句以上,但句數壹定成雙.絕句則
規定每首四句.
2句式:律詩和排律分別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
律.絕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
3平仄:漢字有四種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唐人將
這四聲合並為平兩類:平聲是平,上,去,入三聲是
仄.近體詩十分註重平仄的關系,近體詩閱讀起來便
有高低抑揚的美感.
4用韻: 押韻是指在詩句的特定位置上,采用相同韻部的
字.近體詩都要求押韻:律詩的二,四,六,八句押
韻,三,五,七句不押.第壹句可押可不押:電話般用平
聲韻,要壹韻到底,不可轉韻.排律也是雙數句押
韻,壹韻到底,不可轉韻.絕句的二,四句押韻,第
三句不押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般用平聲韻,要壹
韻到底.
5對偶: 又名對仗,是把詞性相同的字詞放在兩句相對的
位置上.律詩八句,分作四聯,中間的頜聯和頸聯必
須對偶,其余不用.絕句並無對偶的規定,視具體情
況及作者風格而定.
古風—憫農詩(壹)作者: 李紳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賞析
古風第壹首描繪出當時農夫雖然辛勤勞動, 生產了很多糧
食, 自己卻兩手空空, 還要慘遭餓死.詩人對黑暗的封建
統治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第二首詩寫農民勞動的艱辛.
告訴人們, 每壹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
憫農詩第二首, 詩的前兩句寫農民在烈日下勞動.時當
中午, 烈日高照, 農民在除草, 點點汗珠滴在土地上.表現
了農民勞動的辛勞和艱苦.第壹首詩裏說, 春天種上壹粒
糧食的種子, 秋天將收獲千千萬萬顆糧食.糧食的豐收是
怎樣來的呢 這裏補述: 是農民用血汗換來的.這裏描寫
的勞動不是生活中個別的, 偶然的現象, 而是富有典型意
義的.
後兩句是格言, 其涵義十分深刻.社會上有壹些青少年
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不知糧食的得來不易, 在日常生活
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這樣的詩句可給他們痛
下針砭, 也發人深省.詩句中蘊含詩人深沈的感概, 使人感
到十分親切.
這首詩寫得通俗易懂.詩人不拘平仄, 用古絕句的刑式來
表現,顯得質樸厚重, 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