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東林書院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明代東林黨首領、無錫人顧憲成撰寫的名聯,幾百年來,壹直成為許多讀書人的座右銘。 (二),寄暢園 “名山投老住,蔔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裏,何緣聽玉珂”。 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弘治六年進士秦金,購惠山寺僧舍“漚寓房”,改作別業,名“鳳骨行窩”。園中多古木,後倚壹墩。該墩為江南巡撫周忱為改善惠山寺風水,堆疊於正統十年(1445)。園成之時, 秦金作詩道: “名山投老住,蔔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 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裏,何緣聽玉珂。秦金逝世後,園子轉給族孫秦梁,由其父秦瀚,於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園池於惠山之麓,園名亦稱“鳳骨山莊”。 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園,是為寄暢園的鼎盛期。辛末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攜圖以歸,於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三),蠡園 明代詩人王永積在《五裏湖》詩中贊譽蠡湖是垂釣的好去處 “鸕鶿出沒魚同患,卻笑滄江垂釣叟” 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 “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 (四),黃埠墩 明代南京右都禦史海瑞來錫時曾為環翠樓題了“玩山臨水第—樓”的匾額。 清聖祖玄燁、高宗弘歷多次下江南,曾在黃埠墩盤桓或借宿。玄燁題了“蘭若”的匾額。 新鐫文天祥《過無錫》詩碑。閣中懸“正氣長存”和“千古流芳”額 《過無錫》詩壹首: “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裏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從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國事,壹回惆悵壹沾巾!” (五),惠山二泉書院 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曾拜謁題聯: “自勝國至熙朝,歌詠不忘,四百年來五開府;以事功兼學術。馨香無愧,九龍山下壹崇祠。 (六),惠山寺 1,唐相李紳, 他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歷史上,惠山寺與壹些名人名字連在壹起。唐相李紳曾經苦讀惠山寺的故事廣為流傳。李紳家境貧寒,在寺中讀經書、寫文稿,曾經得到僧人的幫助,後中進士,官至相位。 2,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3,聽松石床題刻 “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4,抗金名將李綱詩 “不愁芒屨長南謫,滿願靈旌助北征;酹沏壹杯抵淚眼,煙雲何處是三京? 置於惠山李忠定公祠東壁。 5,天下第二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蘇軾 6,唐代詩人皮日休詩 為丞相飲茶需用二泉水而將二泉水進貢到宮內的情況寫下;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關去國三千裏,莫笑楊妃愛荔枝。 (七)唐代詩人皇甫冉在《無錫惠山寺流泉歌》雲 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
泛巖花兮到人間。土膏脈動知春早,隈隩陰深長苔草。
處處縈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
流活活,無冬春。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偏依佛界通仙境,明滅玲瓏媚林嶺。宛如太室臨九潭,
詎減天臺望三井。我來結綬未經秋,已厭微官憶舊遊。
且復遲回猶未去,此心只為靈泉留。, (八),文徵明詩碑中的《太湖》詩雲: 島嶼縱橫壹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遊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仿佛聞雞犬,何處堪追範蠡蹤。 小時候,總是懷疑,
這曲折蜿蜒的道路啊,
怎麽會如此的漫長,
讓小小的我,永遠也走不到路的盡頭。
小時候,總是埋怨,
這封閉擁擠的城鎮啊,
怎麽會如此的狹小,
讓小小的我,永遠也看不到天的盡頭。
小時候的我,很想飛,
總是覺得親情束縛住自己的翅膀,
總是覺得夢想在關愛中封存,
總是很不耐煩。
長大後,家鄉的路,家鄉的水
只能在夢中仔細回味。
城市的燈光很明亮,
卻獨缺了屬於我的那壹盞。
城市的天空很廣闊,
卻獨缺了替我遮蔽風雨的那壹雙翅膀。
家鄉漫長的路,現在想來,
如絲如線,
系住遊子在外飄泊的心。
家鄉的城,
若蓋若棚,
是遊子永遠的心靈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