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陶淵明的飲酒詩和書法

陶淵明的飲酒詩和書法

“喝酒?《在人間築屋》是晉末宋初大詩人陶淵明的壹組詩《二十飲》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主要表現了隱逸之趣。工作之余,詩人借酒澆愁,在晚霞的映照下,在山嵐的掩護下,采菊東籬下,遙望南山。全詩是傳統詩歌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壹,感情深刻而永恒,情與理融為壹體。以下是陶淵明飲酒詩的書法送給妳,希望對妳有用!

陶淵明飲酒詩書賞析

陶淵明飲酒詩和草書書法圖片1

陶淵明飲酒詩詞書法圖片2

陶淵明飲酒詩詞書法圖片3

陶淵明飲酒詩詞書法圖片4

飲酒詩原著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

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

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飲酒詩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中國人壹直認為人與自然都是壹種意誌狀態?上帝?在...的控制下。這種外在於、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時期並沒有開始受到強烈的懷疑。於是迎來了人格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有相應的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人格的覺醒不僅是舊的困境和荒謬的終結,也是新的困境和荒謬的發現和開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之間的對立。詩人不斷傷心地嘆息:?天地間的人生,突然像個過客?(古詩十九首);?自理不是石頭,難過嗎?(曹植《贈白馬於王彪》);?人生若塵,天堂有多長?(阮籍《情詩》)。人在自然界感受到的是無限的存在對有限的生命的壓迫。

但是,即使困難和悖論註定伴隨著人類的整個過程(這是壹個存在主義的概念),人還是要在不同的階段找到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概念性的或者詩意的,人也要找到壹個完美的生命形式。所以到了東晉末年,在玄學的背景下,陶淵明的詩開始呈現出新的人生觀和自然觀。這是反對以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統壹,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他第五首歌《飲酒》中表現得最飽滿、最優美的壹首。這首詩以其樸實的語言、精妙的結構、崇高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幾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耳熟能詳的壹首。

全詩的目的是回歸自然。回歸自然的第壹步是否定世俗的價值觀。從古至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壹般都是人們追求的基本對象,這也是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雖然莊子說了很久,但這壹切是?冰?,也就是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的詞匯來說,就是?異化?),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終究擺脫不了。陶淵明好像不壹樣。他剛從官場退下來,他知道為了得到這壹切,人們不得不偷工減料,裝腔作勢,無恥地喪失壹切尊嚴。他發誓要留下這些?冰?東西,還給人?真的嗎?性方面。

於是就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當初我說我的住處雖然建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但是聽不到車馬的噪音。?汽車和馬?,意味著上層階級之間的互動,所謂?冠帶自帶?。因為陶淵明喜歡抱怨窮人,人們往往忘記了貴族的家庭?窮?和平民?窮?完全不是壹回事,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就忽略了。其實道教徒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是旬陽最強大的宗族。所以陶淵明雖枝已衰,但冷清落寞,非比尋常。於是就有了壹個問題:妳怎麽能這樣做?然後就有了答案,自然就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了?心遠非以自我為中心?。?遠嗎?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壹種超脫世俗利益,淡然處之,足不出戶的心境。這裏嗎?很遠嗎?即使對名利世界采取孤立、冷漠的態度,自然也會疏遠奔湧於世俗的車馬,生活的地方也會變得僻靜。進壹步,?汽車和馬?它不僅是壹個真實的東西,也是壹個象征。代表了整個官僚社會爭權奪利,名利雙收。

這四句話和口語壹樣淺顯易懂,但其實結構非常緊密。第壹句是平淡,第二句是轉折,第三句是提問,第四句是回答。高明在這個結構中沒有任何硬性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想被作者不自覺地引導到第四句。難怪連言辭犀利的王安石都感慨萬分:自從有了詩人,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四句話了!

拒絕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索作者在何處確立人生基點,這就涉及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做?自然哲學?它不僅包括自我修養、自給自足和節儉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化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的統壹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存在於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中,更重要的是,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本來說起來,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壹部分,不是嗎?大華?變化的表現只是人脫離了自然,投入到沒有真正價值的權力和名利的爭奪中,甚至失去了本真,讓生活充滿了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式只有回歸自然,才能從容不迫。如果直接把這些原理寫出來,詩歌就成了論文。所以作者只是把哲學放在形象裏。詩人(題目為《飲酒》,當然是壹個微醺的、意氣風發的詩人)在自家花園裏隨意采菊,偶爾擡頭見南山(廬山,陶公館南面)。?悠然見南山?按照中國古代的法律,可以解釋為?悠然見南山?,也可以解釋為?看悠然南山?。所以,這個?悠閑?它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適,山靜清高。那壹瞬間,仿佛有壹段旋律從人們的心中、山峰間發出,意義相同,融為壹曲輕音樂。

另壹個版本?看南山?什麽事?再見?寫作?希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如果是呢?希望?話,這首詩就變得索然無味了。東坡先生很聰明,懂得飲酒之美。他的話是對的。妳不能在這裏做嗎?希望?,因為?希望?是有意識的凝視,缺乏?悠閑?味道的感覺。可以進壹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中,自然是自足的,沒有外在的需求,所以可以是充分的,自由的;人生有瑕疵,是因為人有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會帶來驚喜和擔憂,從根本上破壞生活的和諧。所以,在這個天人合壹的形象裏,只能沒有意圖?再見?,又不能用固定視力?希望?。妳在南山看到的東西是:夕陽的陰霾,若無其事,飄蕩在峰頂四周;成群的鳥壹起飛,回到山裏。這壹切當然是美好的。但這並不是對風景的簡單描述。在陶淵明的詩中,讀者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出洞,鳥倦飛而知之?(《同學會》);?花木繁盛,風清氣正?(《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自然的動作,因為沒有意誌,沒有外在的要求,所以很平靜,很充實,很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壹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自己的個體生命。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妳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只是想說出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意義是指這種真正的意義是壹種鮮活的生活感受,邏輯語言不足以體現其精妙和完整。後世禪宗家族的味道,在這裏已經露出端倪。

這兩個句子在這首詩的結構中非常重要。它暗示了全詩意象的深層含義,同時將讀者的思緒引回到意象上,去體悟和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話,壹直被評為?安靜?、?很遠嗎?,獲得很高的口碑。但是,簡單地把陶淵明的所有創作都概括在這個審美境界裏,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其實陶淵明的詩裏還有很多表達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比他那個時代的幾乎所有詩人都要強烈。但也是因為焦慮,他尋求沈默。如開頭所說,這是在新的困境和悖論中找到的理想的、詩意的完美生命形式。也許,在某壹個瞬間,人們其實可以體會到它所傳達的美,進入壹種純粹的寧靜狀態,忘卻生活中的壹切煩惱,但這永遠不可能是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