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佛洞是柞水溶洞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由天洞和佛洞連接而成。她坐落在柞水溶洞國家地質公園的中心,位於海拔805米的呼應山腰。這裏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洞內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琳瑯滿目、絢麗多姿,石筍、石幔、石帷幕、石瀑布美不勝收;石禽、石獸、石佛、石猴維妙維俏;晶瑩透亮的石花、石果、石蘑菇、石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博大精深的大自然藝術宮殿令廣大遊客驚嘆不已!
佛爺洞,洞口面向西北,海拔797米。1998年在洞口置壹3米高的銅佛像,遊人由銅佛袖口出洞,頗有妙趣。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前,洞內庭堂有兩尊佛像,惟妙惟肖,生態盎然。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當地人將二佛移往百神洞。該洞是具有上、中、下、底四層的溶洞,***有7個大庭堂、23個小庭堂。大的平坦開闊,如同大雄寶殿;小的典雅秀麗,宛若蘇州園林。此洞的景物奇特雄偉,光怪陸離,最值得壹看的景點有:迎賓廳、疊翠廊、臥龍崗、白女洞、寶蓮柱、二佛觀海市、猴王點兵、菊花廳、蘑菇塔、棲鷹崖、筆架山、烏龜闖海、聖母攬天官、水簾池、水簾洞、水簾宮、雄獅鎮奇峰、將軍夜巡、湘子苦學等。迎賓廳詩曰:“方圓二百米,別開壹洞天。不是武陵地,勝似桃花源。”
佛爺洞中的轉景樓是柞水溶洞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精華景觀,盡布石人、石羅漢、石象、石馬、海石花,鐘乳倒懸、石筍林立,令人嘆為觀止。
天洞毗鄰佛爺洞,是壹個廊道式溶洞, 洞內景觀觸手可及。由於入洞後步步而上,大有登天之勢,故名。據地質學家分析,此洞與佛爺洞相通,但目前尚未發現通道。與佛爺洞相比,有驚險、段落清晰、形象單純的特點。主要景點有:玉瀑廳、蓮花池、龍宮、驚魂道、羅漢堂、觀庵草堂等。蓮花池詩曰:“更漏響,蓮花放,碧玉潭中笑容妝。天宮神女春意蕩,蓮花池畔覓情郎。” 在石甕子北1公裏處的山腰上,相傳洞內有壹小洞勁風 不止,故名。此洞深約15公裏,洞道迂回曲折。有可容納千人以上的大廳5個,有規模大、離奇壯觀的特點,主要景點有:壁畫廳、黑龍潭、黃龍潭、過風樓、蝙蝠堂、陳楊二道士棲身處等。陳楊二道土棲身處詩曰:“功名利祿拋壹邊,力仗正義斥貪官。囹圄難囚英雄誌,只留骸骨啟後賢。”
風洞又稱懸崖迷宮中,位於柞水縣石甕鎮溶洞主遊區北端,因洞內冷風習習、四季皆然而得名。該洞以曲徑幽長、迷人行蹤為特點,洞深30公裏,洞內有觀音巖、瀚海揚帆、龍女出海、鴛鴦齊遊、天鵝戲水、犀牛望月、百鳥朝鳳、閻王砭、太陽坡、玉皇殿、蓮花池、迷魂陣等自然景觀。
風洞,位於柞水溶洞主遊區的北端,坐落在乾佑河東岸的普陀山麓,站在公路上看去,洞口就在眼前。
聽說風洞是壹處懸崖迷宮,洞深30華裏,壹日不能出,常有迷路危險。
風洞,是壹個神奇而久負盛名的洞穴。早在唐代,《馬誌》就有這樣壹段記載:“南谷石甕層巖間,外實中空,容人出入,足底風來,響徹淩霄。上有觀音巖。自古以來,遊人多入此勝景”。
觀音巖,是風洞北側的壹個小型溶洞。《唐.地理誌》記載:“近夜珠坪有觀音巖。前臨砭路,頗為險峻。居民塑諸佛像於巖內。上建樓閣。凡祈禱應者,掛簾酬謝。幹山翠色,爭入巖中。登樓眺,夜珠坪、對峰臺諸山,時有雲氣,飛來簾外,實為道旁靈境也”。據《唐書》載,“唐憲宗朝翰林學士白居易與賈島交誼。因島隱安業,居易訪焉,有絕句數首”。其中,有錄入鎮安舊縣誌《巖簾逗翠》壹首,以觀音巖最宜賞月,惜無主持而題詩雲: “懸崖積翠露飛檐,誰掛樓頭六尺簾?老柏修篁長靄靄,煙光雲影***纖纖。靈招漢閣何曾減,雨歇南山覺又添。最是道旁蓬島境,無能把酒對銀蟾。”相傳白居易、賈島在石甕遊度後,登仙桃山,過驪山,到達雲蓋寺,隱於白侍郎洞。
1950年3月以前,石甕屬鎮安轄地。鎮安老縣誌載“清嘉慶七年(1802),地主千總陳鳳章就洞口建垣墉雉堞,施作居民避亂之所。嘉慶後,避賊匪者,遠近歸之。”1989年,開發風洞時,依據歷史資料,復修美化了舊有的城垣,算是風洞口的人文景觀,再匹配重檐票房和入洞遊廊,不就顯得更氣派嗎?
風洞的地質結構:風洞結構復雜,主要是指洞內道路錯縱,不少地方的路線象結成的蜘蛛網,可以說是四通八達,但卻不壹定“條條道路通北京”。風洞在開發前,道路艱險,非三五人結伴,備好火把、繩索、草鞋,就休想進出風洞。
從風平浪靜的洞外進來,沿途也不興壹絲風跡,到此卻衣裙獵獵,眉發飄動,令人稱奇。這裏就是“過風樓”。鎮安縣誌載“此處冷風習習,四季皆然。風洞即由此得名”。明代劉臺詩雲:“嵯峨怪石倚雲間,洞鎖煙霞六月寒”。清代袁枚詩日:
“泱泱天大風,誰知生此洞。我身傴僂入,風迎更風送”。這些詩句,不就是稱奇大自然的特有現象嗎?
從過風樓側下,進入“滴水巖”,也叫“萬人廳”,此廳規模之大猶如壹個現代化的體育館。洞頂和四壁的種乳石凝成諸如“瀚海揚帆”、 “龍女出海”、“鴛鴦並遊”、“天鵝戲水”、“犀牛望月”、“百鳥朝鳳”等形肖逼真的造型。洞側有壹深潭,四時不溢不涸。鎮安縣誌載“水亦飲數萬人不竭”,就指的是這個潭。十分美麗。
越過“閻王砭”,走過:‘太陽坡”、 “小陽坡”,前行便是“八畝田”。舊縣誌把這塊地方記為“百畝田”,顯然是形容其面積之大了。這塊地方,景觀鋪墊在地面。從洞頂滴下的乳液,在地坪上凝成農田。有旱田,有臺田,有梯田,田梗縱橫;有棉花,有谷穗,有瓜果,五谷叢生。
從八畝田折右下行,繞過幾個景觀,可抵“南天門”。南天門不就是天宮裏神仙進出的門嗎?站在遠處向門裏望去,只見門內水接雲,雲接天,水天壹色,霧海壹片,確有天宮的神韻。當妳近門細看,原來是8根高大的石柱整齊地排列在壹起,形成壹道城池門庭。由於舊時當地人在此群居避亂,以火把為亮光,加上燒水煮飯的煙熏火燎,年代久了,競使人難以分辨是柱還是門。入門後,回頭再看,卻是壹叢叢白玉塔林。塔林奇瑰,景點密集,有的象雁塔.有的象斜塔,有的象六合塔。有的象金字塔。l986年5月,甘肅籍著名詩人文大家和幾名記者遊洞時,拍了幾張彩照配了壹首詩,刊登在《陜西畫報》上:“也許妳曾在祖國各地旅行,看到過各式各樣塔的勝景;當妳來到這裏縱目四望,定要驚嘆洞中的神造天工。天下的塔都在這裏集合,各自炫耀美的不同造型;這時妳仿佛看到西子湖畔的斜影,又聽到古長安慈恩寺的暮鼓晨鐘。”
南天門也叫頭道門,在頭道門與二道門之間的偌大廳堂裏,就是“坐化地”。鎮安老縣誌載:“洞口有石壹方,上鐫明代陳、楊二道士棲霞處。洞內裏許,即其坐化之地,骸骨錫杖,至今猶存。四周護以磚石,遊人人者,鹹神祀之。”
相傳明代中葉,從湖北武當山那個聞名天下的道教名山走來了陳、楊二位道士,看到石甕山水奇俏,廟宇星羅棋布,時有仙氣可見,預感到在此誦經必得正果。於是二人進入風洞,欲求壹處成仙之地。他們帶著蠟燭、幹糧,走了七天七夜,歷盡幹辛萬苦。正當蠟燭燃完,幹糧用盡,犯了難場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壹閃亮天河。二人得救,急奔天河,遇見壹老婦坐在河邊洗衣,便打問如何渡河,老婦勸他們回歸,並折蒿相贈,供歸途照明所用。二人得此指點,即速回返,至南天門不遠時,蒿已燃盡,知不能生還,便閉目打坐,口中念念有詞……坐化成仙。
繞過玉皇殿、蓮花池,不說這兩處景觀如何,單說那個坐落在池邊不遠的’“雙峰駝”吧,其來歷也是很不簡單的。傳說,唐僧西天取經回來,西天佛爺贈給壹匹駱駝,讓它給主人馱運經書。而這匹牲口不甘忍受苦役,競在師徒們過通天河遇難時,乘機開了小差。但它又不敢返回西天,徑由西向東,走新疆、過甘肅,不知歷時多少年月,最後來到了石甕。它看到這裏是壹處勝過西天的所在,便留在這裏不往別處去了。畢竟它是開小差來的,所以單在晚間到野地裏吃草喝水,白天藏在洞理臥地休息。後來,孫悟空發現不見了駱駝,便返回西天向佛爺索要。佛爺慧眼壹看,才發現它躲在這兒。佛爺雖然動了怒,卻又不忍殺生,於是雙手壹合,啟金口朝風洞這兒念了壹聲阿彌陀佛,便將這匹牲口定在這裏。
從玉皇殿向裏走,靠左側有處廳堂叫“迷魂陣”。從這處石峽進去有壹小洞口,入洞可進入圓形廳堂,廳堂四周有數不清的洞穴,而且雷同,使妳難以分清剛才是從哪兒進來的,末了又該從哪兒走出去。遊人到此,往往迷路,倘若不在進入的洞穴插標或作記號,那麽返回時就麻煩了。如果妳想試壹試,那麽就任妳試吧。有的洞穴廊道冗長,愈走愈遠,總走不出去;有的洞穴彎彎曲曲,轉來轉去,又回到了原地;有的洞穴是死胡同,使妳不得不折回原地。
迷魂陣還未開發。若乘其開發前,進洞領略壹下大自然造化的詭異、艱險,必是壹件幸事……。
從迷魂陣向左有壹洞穴,可通“蝙蝠堂”。這是壹個可容千人的大廳。壹進廳,便突然發出“噗哧”壹聲巨響,使人受驚不已。當妳驚魂未定,巨響散去,卻無聲無息了。原來這裏有成千上萬只蝙蝠,當它們聽到有外來聲響時,便展翅齊飛,於是發出巨響。當它們意識到沒有什麽危險時,就各自扒落在巖壁上的小洞穴裏。 位於西幹溝銀洞凹的半山中,海拔1800米。洞口有壹 高30米,樹桿直徑1.5米的大紅柳,樹身釘有十多個
鐵釘,現生長茁壯。相傳,大紅柳為洞內龍王看守門戶千年,卓有功德。龍王感恩讓其化作柳小姐,與凡人吳小海婚配。後人為紀念柳小姐似玉下清碧,似霞壹樣斑潤的愛情,將此洞取名玉霞洞,其主要景點有:十八潭、靜觀臺、重巖跌瀑、蟹肚子、祭門、青龍潭等。重巖跌瀑曰:“藍溪奔騰波湧,起伏跌富有聲。天地驚雷動,細柳舞東風。豪情,豪情,喜看萬馬奔騰。” 金鈴洞位於西於溝腰凹,海拔1800米,與玉霞洞相距百余米。因洞口有壹金鈴塔而得名。周圍林木茂盛,蒼松、白楊、麻櫟、紅柳濃蔭遮天,時有山羊、野豬、狗熊、小鹿在林中穿行。主要景點有:塔、千佛崖、壽仙宮、玉皇殿、將軍峰等。玉皇殿詩曰:‘‘白玉華夜不分,人間更漏殿中聞。繡衾吐香逗人醉,興沖沖,勁奮奮,長空放眼察刃塵。”
柞水石甕鎮溶洞於1985年開發、開放,後陸續完成了佛爺洞、洞、百神洞、風洞的道路鋪設和洞內彩燈點綴,並興建了多處度村。隨著西康鐵路和西康二級公路的建成,交通條件大為改觀由西安乘火車或汽車兩小時即到。國內外遊人湧向柞水溶洞,壹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