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 題張氏隱居·之子時相見

杜甫 題張氏隱居·之子時相見

《題張氏隱居之子時相見》

作者:杜甫

原文: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霽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賞析:

原作***兩首,第壹首是七律,殆初識張君時作,形容他的為人。這是第二首,大約跟張氏已很相熟了,所以開首便道之子時相見,《杜詩鏡銓》以為當是數至後再題,《杜詩詳註》以為往來非壹度矣,皆是。

雖是壹首應酬之作,卻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與風趣。這首詩直說與用典雙管齊下。直說與用典是古詩常用的兩種表現方法,如不能分辨,詩意便不明白。在這裏卻兩兩密合。假如當作直說看,那簡直接近白話;假如當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謂無壹句無來歷。但這是形跡,杜詩往往如此,不足為奇。它能夠有風趣,方是真正的難得。

如之子翻成白話當說這人或這位先生,但之子卻見《毛詩》。第三句,池中鯉魚很多,遊來遊去;第四句鹿在那邊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氈)鮪發發(bō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並見《毛詩》。用經典成語每苦迂腐板重,在這兒卻壹點也不覺得,故前人評:三四驅遣六藝卻極清秀。而且鹿鳴原詩有宴樂嘉賓之意,所以這第四句雖寫實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啟下了。

詩還用透過壹層的寫法。文章必須密合當時的實感,這原是通例。但這個現實性卻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為佳。在這裏即超過,超過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現得非常圓滿,也就是進壹步合乎現實了。這詩末聯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險,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發愁之理;所以這詩末句實在該當作歸醉每應愁的,但他偏不說應愁,顛倒說無愁。究竟應愁符合現實呢,還是無愁符合現實?我們該說應愁是實;我們更應該知道無愁雖非實感,卻能進壹步地表現這主題──主人情重,客人致謝,賓主極歡。

在這情景下,那麽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須說無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壹個比較自然合理的解釋,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給否決了。《杜詩集評》引李天生說:末二句謂與張深契,故醉歸忘山路之險,若雲醉而不知,則淺矣。李氏的話是很對的。杜甫正要借這該愁而不愁來表示他對主人的傾倒和感謝,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壹個酒糊塗,那詩意全失,不僅殺風景而已。又這壹句結出首聯的意思來,邀人晚興留是這詩裏主要的句子。

尋白鶴巖張子容隱居

孟浩然 尋白鶴巖張子容隱居

白鶴青巖半,幽人有隱居。 階庭空水石,林壑罷樵漁。

歲月青松老,風霜苦竹疏。 睹茲懷舊業,回策返吾廬。

賞析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壹說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壹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杜甫 九日藍田崔氏莊

《九日藍田崔氏莊》

作者:杜甫

原文: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註釋:

1、藍田:即今陜西省藍田縣。

2、強:勉強。

3、倩:請。

4、藍水:即藍溪,在藍田山下。

5、玉山:即藍田山。

6、健:壹作在。

7、醉:壹作再。

翻譯:

今年我已是年華老矣,雖然為了秋天心底有悲傷的心情,但還是勉強自我安慰了壹番,高興得是重陽節裏能在崔君家和朋友們暢飲美酒。席間令我羞愧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秋風吹落了我的帽子,露出了我短短的頭發,尷尬之余只得請壹旁的人幫我重新戴好它。藍田縣東的藍水流過了千百條山澗從高高的藍山落下,而藍山兩座高高的山峰則依然立在遠處。醉眼看到了象征長壽吉祥的茱萸,在心裏問它:明年於會的朋友會再次相聚麽?

賞析:

此詩題壹作《九日藍田崔氏莊》。藍田,即陜西藍田。九日,即重陽節。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人已老去,對秋景更生悲,詩人只有勉強寬慰自己。到了重九,興致來了,壹定要和友人盡歡而散。這裏老去壹層,悲秋壹層,強自寬又壹層;興來壹層,今日壹層,盡君歡又壹層,層層變化,轉折翻騰。首聯即用對仗,詩句宛轉自如。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人老了,怕帽壹落,顯露出他的蕭蕭短發,作者以此為羞,所以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他正壹正。這裏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遊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參軍,此處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而杜甫此時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讓人正冠,顯出別是壹番滋味。說是笑倩,實是強顏歡笑,骨子裏透出壹縷傷感、悲涼的意緒。這壹聯用典入化,傳神地寫出杜甫那幾分醉態。宋代楊萬裏說: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按照壹般寫法,頸聯多半是順承前二聯而下,那此詩就仍應寫嘆老悲秋。詩人卻不同凡響,猛然推開壹層,筆勢陡起,以壯語喚起壹篇精神。這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並峙。山高水險,令詩人只能仰視,讓他感到振奮。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讀者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傑挺峻,筆力拔山。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當他擡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再壹想,山水無恙,人事難料,他自己已這樣衰老,不能生活得長久。所以他趁著幾分醉意,手把著茱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帶著妳再來聚會呢?上句壹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沈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壹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蒙眬,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壹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首詩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讀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詩句顯得慷慨曠放,淒楚悲涼。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

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歘雲亡。

好烈烈轟轟做壹場。

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

古廟幽沈,儀容儼雅,枯木賽鴉幾夕陽。

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註釋

⑴潮陽:今廣東潮陽縣。

⑵文天祥主張以孔孟之道立身行事。這三句就提出應該為忠、孝而死。

⑶光嶽:高大的山。光嶽氣分:指國土分裂,即亡國。君臣義缺:指君臣之間欠缺大義。剛腸:指堅貞的節操。這四句是說自宋室淪喪以來,士大夫不能保全節操,君臣之間欠缺大義,是誰辜負了凜然不屈、剛正不阿的品德。

⑷張巡:與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太守許遠***守危城,城陷後兩人先後被害,他們英勇抗敵,寧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後人敬仰。

⑸後來者:指以後的士大夫。操:操守。

⑹翕歘(音唏噓):即倏忽,如火光之壹現。雲亡:死去。“雲”字無義。

⑺古廟:即張、許公廟。儀容:指張、許兩人的塑像。

⑻郵亭:古代設在沿途、供給公家送文書及旅客歇宿的會館。這三句是對賣國投降的宋末奸臣的警告。[2]

翻譯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煉精鋼似的精誠。

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壹番為國為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麽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沈,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賞析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起筆突兀,如兩個擎天大柱。子死於孝,臣死於忠,此二句蘊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儒家認為孝之意義在於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營被扣留,次日謝太後派宰相賈余慶等赴元營奉降表,天祥即抗節不屈,其《指南錄。使北》有詩曰:“初修降表我無名,不是隨班拜舞人。誰遣附庸祈請使?要教索虜識忠臣。”可見天祥之為臣死忠,並非忠於壹家壹姓,而是忠於民族祖國。這和儒家講忠孝,但不主張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視死如歸。以壹段震古鑠今之絕大議論起筆,下邊遂轉入盛贊張許。“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四句扇對,筆力精銳。光有三光,月為五嶽。天祥《正氣歌》雲:“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星”,與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亂起,降叛者眾,其情痛極。然有張許,堂堂正氣,令人振奮。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二公,血戰睢陽,至死不降,“時窮節乃見,壹壹垂丹青”。張巡每次與叛軍交手大呼罵賊,眥裂血面,嚼齒皆碎,奈獨木難撐,被攻陷城池,當面痛罵叛軍,叛軍用刀抉其口。許遠是位寬厚長者,貌如其心。最終兩人從容就義。張許性格不同而同壹節義,僅此兩句,該畫簡練有力。“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肉軀雖死,但精神長存。語意高邁積極,突出張許取義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達出天祥對二公無限欽仰之情。“後來者,無二公之操,”後來者三字,遂將詞情從唐代壹筆帶至今日,用筆頗為裕如。當宋亡之際,叛國投降者不勝枚舉,上自“臣妾僉名謝太清”之謝後,下至賈余慶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沈如此。“二公之操,百煉之鋼”,對仗歇拍,筆力精健。

“人生翕炎雲亡。好烈烈轟轟做壹場”。緊承上意,更以絕大議論,襯出儒家人生哲學,和起筆相輝映。翕炎欠意為短促。人生匆匆,轉眼即逝,更應當轟轟烈烈做壹場為國為民之事業!《易。乾傳》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強不息,生生無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禦試策壹道》雲:“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歸之自強不息,《中庸》之道,乃歸之不息則久。”在《題戴行可進學篇》雲:“君子所以進者無他,法天行而已矣。”抒發自強不息之精神。“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假使當時張許二公貪生怕死,賣國降虜,將受人唾罵,遺臭萬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天祥在此段中對張許二公之贊許正如此意。

“古廟幽沈,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雙廟廟貌幽邃深沈,二公塑像儀容莊嚴典雅,栩栩如生。又當夕陽西下,寒鴉在枯木間哀婉啼哭。枯木寒鴉夕陽,意味著無限流逝之時間。讓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卻以之寫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雖枯,夕陽將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變,卻可反襯出古廟之依然不改,儀容之栩栩如生,可見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雖死猶榮。文氏此詞重在議論但情寓於景,反襯主題,詞情便覺神致超逸,真神來之筆也。“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而對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過雙廟,當愧然自省。結筆寓意深刻,盼橫流巨惡,良知應未完全泯滅,有可悟之時。但亦可見其對當時滔滔者天下皆是賣國賊痛憤之巨。

這首詞在藝術上也達到很高境界。全詞以議論立意,同抒情結體,既有具體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蘊含從容嫻雅和剛健之美。文中多用對句,句句整齊,筆筆精銳。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極為優美。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評價得那樣:“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叔復、公謹諸公之上。”其論甚為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