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蓮曲》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壹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2、《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壹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釋義:生下來以後還不會相思,才剛剛懂了什麽是相思,卻深受著相思之苦。
身像飄浮的雲,心像紛飛的柳絮,氣像壹縷縷遊絲。
空剩下壹絲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卻已不知道在哪裏去留?
相思病癥候的到來,最猛烈的時候是什麽時候?是燈光半昏半暗時,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時候。
3、《點絳唇·蹴罷秋千》
宋代: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釋義:蕩罷秋千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
突然進來壹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她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聞了壹陣青梅的花香。
4、《無題·八歲偷照鏡》
唐代:李商隱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釋義:八歲小姑娘喜歡偷偷地照鏡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畫成長眉了。
十歲到野外踏青,想象著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歲開始學彈箏,套在手指上的銀甲壹直沒脫下來。
十四歲時,要避免見到男性,連最親的人也不能見,這時她可能在猜想何時出嫁吧。
十五歲時,她背對著秋千,在春風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5、《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
宋代:蘇軾
蝶懶鶯慵春過半。花落狂風,小院殘紅滿。午醉未醒紅日晚,黃昏簾幕無人卷。
雲鬢鬅松眉黛淺。總是愁媒,欲訴誰消遣。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
釋義: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懶得飛舞,黃鶯也有此倦怠,風卷花落,殘紅滿院。紅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線漸暗,簾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懶意慵,神倦魂銷。
暮春景致處處皆能生愁懶於梳妝打扮,壹切景物都成為愁的觸媒,而又無人可以傾訴。煞拍宕開,謂此情將不會壹無依托,楊花尚有東風來吹拂照管,難道自身連楊花也不如嗎?
6、《虞美人·弄梅騎竹嬉遊日》
清代:王國維
弄梅騎竹嬉遊日。門戶初相識。未能羞澀但嬌癡。卻立風前散發襯凝脂。
近來瞥見都無語。但覺雙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記取那回花下壹低頭。
賞析:想起兒時弄梅騎竹,壹起嬉戲的日子。當門對戶,彼此相識未久。她還未懂得羞澀,只是壹味嬌癡。故意立向風前,讓紛披的黑發襯著她潔白的肌膚。
近來乍壹看到她時,彼此都無壹語。只覺得雙眉悄然蹙聚。兩句寫日漸長成,開始避嫌了。不知什麽時候她才真正懂得春愁———記得那回在花前相遇,含情低下頭來。
7、《南鄉子·乘彩舫》
唐代:李珣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遊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釋義:乘著五彩畫舫,經過蓮花池塘,船歌悠揚,驚醒安睡的鴛鴦。滿身香氣的少女只顧依偎著同伴嫣然倩笑,這些少女個個姿態美好,她們在嬌笑中折起荷葉遮擋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