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朝年間雁平道.誰當過知府?姓張的官有幾個?叫什麽?

清朝年間雁平道.誰當過知府?姓張的官有幾個?叫什麽?

清雍正年間知府鄭喜先生遺墨

(喜字原是“山”和“喜”而成,因無此字,故由喜代之)

這是壹冊殘缺的手抄本(17.5*13.5cm),小楷、行草.宣紙,墨跡.有如下內容;壹,記載了鄭喜先生由太高祖至其子輩七世人物。二,有二十余首七言、五言詩詞。三,墓碑誌、聖旨各壹篇。四,三晉人才、三晉興地文稿等。是與鄭喜先生直接相關的資料,從紙質、墨跡、內容看,屬雍正十三年(1735)以前遺墨,至今有270余年了。

經考證;鄭喜字樂山,號錦峰,山西五臺人。康熙57年戊戌三甲62名進士,授檢討。世宗禦極下詔求言,喜上封事,極陳晉省虧空之累及臺山喇嘛科欽病民狀,奉旨查辦,合縣之民始出水火。喜旋督學福建,差竣,授吉安知府。在吉安多惠政,被劾去官,值大旱,祈於金牛寺龍潭得雨,郡人因名為鄭公雨,築甘雨亭,寺旁繪圖征詩。群歡呼曰:還我鄭公矣!後事復職。立祠祀之。後調南昌知府,卒於任。《明清進士碑名錄索引》2372、《山西通誌》光緒版(仕實錄)10445頁記載,世宗是雍正(癸卯至乙卯)(1723——1735)。文稿記載與史誌不同處有鄭為龍、鄭廷楫屬文水人,而寫鄭喜兄、侄。南昌知府而是江南徽州知府。進士102名、62名,而寫62名。鄭為龍,文水人,癸未翰林,簡膠州知州,兼攝安丘縣,興利除弊,升杭州知府。以母病改調漢中府。服闋、補蘇州知府,調直隸正定府。世宗召至偏殿,垂問山西官吏,民情甚悉。賜詩章、端硯、貂裘等物。升湖南糧儲道,直隸永通河道,所在政績丕著,年八十有三卒。《山西通誌》(鄉賢錄)9185頁記載。鄭廷楫,字濟川,文水人。癸醜進士,由工部主事轉禦史,遷刑科掌印給事中。《山西通誌》10461頁記載。鄭喜先生文稿記載;上述二人是其堂兄、堂侄,是喬遷於文水。拜讀這些資料,感受是:五臺鄭氏家族人才輩出,可驚可嘆。從明朝萬歷至清朝雍正,百余年間,出河道、知府、通判、檢討、推官、知縣等官多,在當時真是顯赫壹時,威風榮耀之至。我們縣古人有言;十山九無頭,河水向南流。富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之說。而五臺鄭族歷代官宦真可謂龍族入海。鄭喜先生文學才藝也不亞於史書出名人物。為讓友人領略古人風彩,余將其文稿登載於後,得以增長見識開心樂意。呵與古人溝通真是壹種樂趣。

(1) 鄭喜家族人物

鄭喜字樂山,號錦峰,丙辰相七月二十日生。行二,系太原府五臺縣軍籍廩生習詩經。小試己巳入學,壬申廩膳,年二十壹歲。鄉試壬午第二十三名,年三十壹歲。會試戊戍第壹百壹十壹名,年四十七歲。殿試三甲第六十二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朝考翰林院檢討。敕封征仕郎兼刑部湖廣清吏司郎中,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恩加壹級告封朝議大夫。江西吉安府歷任知府,江南徽州府知府。註:下面括號中多加鄭字

太高祖(鄭安)雁平道中軍守備

太高祖母安氏

高祖(鄭朝)武庠生

高祖母胡氏

曾祖(鄭思恩)貢生,敕贈文林郎

曾祖母盧氏敕封孺人 山東濟南府通判盧公女

祖(鄭國正)萬歷壬子舉人,初任北直隸新城縣知縣,次任山東德平縣,知縣敕封文林郎

祖母張氏、尹氏敕封孺人

父(鄭士式、式字前有木字)歲進士,汾州府臨縣訓導 ,敕贈征仕郎,翰林院檢討,誥贈朝議大夫

母智氏、趙氏前庚子舉人,湖廣推官幾先智公孫女學生懷生公女,敕封孺人,誥贈恭人

妻王氏浴鏡公女,庠生格公姊,敕封孺人,誥封恭人

叔(鄭士勺、勺字前有木字)庠生,(鄭士檀)同榜舉人,

伯(鄭士樟)拔貢,任交河德興永寧知縣(鄭士傑)武舉。

兄(鄭嶺)廩生(鄭彥、彥字前有山字)庠生,祖僑同榜舉人(鄭為龍)同榜舉人癸未進士,任漢中府知府

從兄(鄭景溪 景法 景湘 景淇 景浩 景洲)(鄭采宣)丙子舉人,現任都察院經歷

弟(鄭喬、鄭尊、鄭堯三字前均有山字)具幼業儒

男(鄭廷璧)字和玉、號東園,年三十四歲,行壹太學生,丙午科舉人,任石玉縣教諭,敕封文林郎。娶王氏吏部考功司郎中、公維公孫女候選縣丞女

(鄭廷玉、玉字前有王字)庠生,雍正四年保舉,歷任四川夔州府經歷,行二江西太平府經歷,署當塗縣知縣

(鄭廷川、川字前有王字)儒士行三

(鄭廷敖、敖字前有王字)字聲玉、號松園,行四年二十七歲,附學生丙午科舉人,歷任江西建德縣知縣,山東東昌府經歷,敕封文林郎。娶安氏 庠生泰公女泰氏陜西八營堡守修備信公女

(鄭廷珂)行五國子監太學生

(鄭廷贊、贊字前有王字)行六國子監太學生

侄(鄭廷琮)庠生,(鄭廷連、連字前有王字)具儒業,(鄭廷瑾)幼

從侄(鄭 煊)(鄭 鼎)、(鄭 煒)、(鄭廷楫)丙午舉人,(鄭相)丙午舉人

(2)鄭喜詩詞

送王仲綸移居太原

仲綸金陵人也,以布衣韋帶雙身,而遊學天下者。凡十余年襄年遊於五臺遂止於邑而寄居焉。因入邑庠與余談論講習者又十余年,余亦謂其終止於斯矣。不意甲戌之初冬,仲綸來余家話別,余訝而問其故。曰:移居太原也。余黯然曰:是歸金陵之漸也,自是臺邑不復可聚首矣。仲綸亦泣下數行曰:茲行也不過骸骨還葬江南耳,視古人之富貴而歸故鄉者漸執甚焉。明日遂行。余為作詩以送之祖道於城之南。則見車幾輛,馬數匹,餞者數十人。莫不嘆息鳴乎!其來也琴劍詩書蕭然壹遊子,其去也妻妾奴仆隨行者十余人,以視世之擁大族,處世家,承祖業,托親朋終生。郁郁巖穴中而壹貧如洗,糊其口而不足者其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其壹,南國風流世所誇,廿年蹤跡在天涯。湖中散客舟偏小,堂上書生路更賒。

自分壹生都是寄,何妨四海便為家。山城不久留才子,感慨窮巖袛自嗟。

其二,十載才名重五峰, 忽問抹馬決行蹤。臺山自此無元豹,汾水於今有驪龍。

瀨向彈丸明道義,愛隨冠蓋說遭逢。晉陽古道揚鞭去,望裹雲山知幾重。

其三,梵宇深沈夜景遲,僧房禪榻***幽奇。竹鳴虛牖風過處,霜落寒巖月上時。

紙帳竹光團白玉,石爐香靄篆青絲。紅塵馬首今朝別,只恐山靈解勒移

雲岡佛閣(在大同府城西)

平明策蹇到雲岡,岸草苔花夾路香。法象莊嚴依石壁,袛樓巍煥璨金光。

咋驚勝境雄邊塞,忽覩龍章鍚帝王。別有深人瞻仰處,慈雲變幻總無方。

送同年蔡方蔔

幾年握手鳳池旁,***聽流鶯才建章。 咋許青霜飛白 ?,旋敎紫綬映黃堂。

田橫島畔仙雲滿,徐福洲邊海市?。 蓬來休眷戀,端明學士已推襄。

入京效力四省

再整行裝望帝幾,孤雲出岫鳥還飛。桂江春暖蛟涎漲,雪嶺風高雁影稀。

三世五峰惟舊隱,壹身千裏欲誰依。馬鄉辭蜀心猶在,何日前驅負弩歸。

同賈巨源語愁

當年曾羨帝城春,***喜銀袍此日新。自覓青雲辭白社,徒敎紫陌逐紅塵。

田園將廢家千裏,形影相憐我二人。最是關心羈旅處,珠璣為米桂為薪。

壬午春日李立春日汾陽道中

怪來簫鼓路旁陳,柳眼花須信可珍。紫陌亂嘶金勒馬,紅橋斜倚玉樓人。

自緣俗薄錢為癖,誰問英雄筆。吩咐贏童休眷戀,來年還看帝城春。

晚晴野步

雲開布錦壹天霞,雨散彤紅滿地花。秋水頻添四五寸,暮煙才起兩三家。

蛙鳴濕岸聲何急,樹依殘陽影漸斜。詩句無多徒自苦,愁懷不禁向誰嗟。

憶五峰

召堯五岫接雲端,慣習登臨眼界寬。四載清華欣染翰,兩朝侍從免彈冠。

天家此日多新政,聖代何人許素餐。不見太平興國世,華山猶自隱陳摶。

註:召堯二字前有山字

秀秋雨後與友人姚赤子步沙邱作

知君應有故鄉愁,攜手閑行眺野丘。草色雕殘九月雨,雁聲冷叫壹天秋。

低看滹水流紅葉,回首臺峰早白頭。此景不堪多悵望,從今休說再來遊。

三峽水聲

夜靜水潺潺,愁人竟不寐。日在峽中居,聞聲不知味。

霞光晚照

白屋變丹崖,青袍依金屋。日夕不下樓,坐見紅雲復。

煙色早凝

復屋似平湖,抹林疑素練。鳥啼山客眠,樓高誰復見。

碧天高鳥

平生惡凹下,只喜高樓好。豈知樓上人,還羨天邊鳥。

綠樹啼鶯

已破遼西夢,還驚上苑花。建章宮不遠,百囀向京華。

群山夕燒

咋驚烽燧至,轉疑磷火多。四山光閃爍,靜聽有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