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明代狀元的答卷是怎樣的,有什麽驚人之處?

明代狀元的答卷是怎樣的,有什麽驚人之處?

科舉選拔人才興起於隋代,在唐代完善後,終於成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可以說相對於官制和檢察制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社會進步。科舉制度前後1200多年,為封建政治制度選拔了很多優秀人才。

明朝是壹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封建王朝,這有賴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導。可以說,除了宋代的讀書人,明代的讀書人也很快樂。

因為他們不用交人頭稅,而且只要讀書就能拿到“工資”,包括夥食供應和學費補貼。這實際上為明政府選拔人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機會。

第壹,古代的狀元是人中龍鳳,才識都是壹流的。

狀元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第壹。按照當時的說法,科舉分為省考、公考、宮考,第壹名叫袁。比如鄉試後稱為謝園第壹,鄉試後稱為會元第壹,殿試自然稱為狀元第壹。

明代士人的地位很高,使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入人心。據史料記載,明朝共舉行了90次科舉考試,明朝選拔了90名狀元。可以說,他們都是有才華的人。

這壹點從明代狀元的原始卷子就可以看出來。有壹個進士是明代的狀元,組織清晰,思路縝密,觀點鮮明。

最重要的是,全文2000多字,沒有壹個錯別字、錯別字,簡直就是工整的書法作品,字跡仿佛是打印出來的。

二、萬歷二十六年狀元卷子是趙寫的。

說到趙,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困惑,但如果要說到唯壹保存下來的明代狀元試卷,恐怕很多熱愛歷史的人都會驚嘆不已。

因為這份26歲的萬裏狀元試卷是高中狀元趙的真跡。目前,此萬歷宮考試卷收藏於青州博物館。

公元65438年至0598年25歲的趙在青州府益都縣告別了家人,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這個出身官宦之家的青年學生,是15年的復讀生,24歲的中舉人。也許他沒想到會中頭獎,但他對宮考前三還是很有信心的。

這壹年,萬歷皇帝參加考試,趙滿懷信心地參加了宮廷考試,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了第壹名。妳今天看到的這位狀元的《科舉》原畫,是趙的13代孫趙煥斌先生於1983年捐贈給山東博物院的。作為明代唯壹的狀元真卷,早已是國家壹級文物。

縱觀12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史,歷代文武狀元只有770多人,可以說能考中的鳳毛麟角。

然而,這位狀元的許多論文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只有明代萬歷二十六年狀元趙的論文保存完好。

盡管有歷史價值,但從整潔、清晰、大氣的字體來看,它就像壹件印刷的藝術品。這足以證明古代狀元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是大書法家。

第三,趙在狀元試卷上寫了什麽?

在明朝當狀元不容易,尤其難得壹瞬間讓皇帝說好。想必萬歷皇帝看到趙的卷子時,壹定是眼前壹亮,被他的才華和論點所吸引,於是任命他為當年的殿試狀元。

趙的第壹名卷子《我是對的》《我是聽見的》可以說是語錄百出,構思新穎。同時,他也對當時的時局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和建議。最重要的是他拜朱元璋為明太祖,登上皇位。但是,沒有阿諛奉承,只是客觀冷靜的闡述自己的仰慕之情。

題目很“套路”,但回答很出色。當年的科舉題目是:“問帝政,問帝心”,其實是封建社會科舉中的壹個老套路。

趙看到試題後寫道:“我是對的:聽說皇帝在也意味著要有壹個管理者真正的行政,然後才能約束群眾,有無數的機會,才能實現永的統治;要有紮實的升學率,才能激發各種工作,撬動共同事務,這才合理。”

它既總結了歷史,結合了現實,又展望了未來。並直白地寫出了治國安邦的方法,“天人合壹,忠君愛民,依法治國。”

這種直言不諱的建議,讓萬歷皇帝非常高興,他成為狀元也就順理成章了。

事實上,趙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明朝文人和文官的地位已經到了限制皇權的地步。從朱元璋開始,他就倡導“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的思想,讓很多文官以與皇帝對著幹為榮。

結論

回過頭來,我就繼續說趙的狀元卷子。可以說,這份卷子壹定感動了萬歷皇帝。除了文采橫溢、有理有據、論據新穎之外,還可能與論文上的加分密切相關。

因為這種頂級試卷不僅高雅美觀,最重要的是整張紙沒有塗抹,所以現代人都以為是印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