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
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壹,因其位於東部而得名。峰頂有平臺,險象環生,視野開闊。這是壹個著名的觀點。
太陽升起的地方叫朝陽臺,東風也叫朝陽峰。
東峰由四峰組成,壹主三仆,以朝陽塔為最高峰,西有玉女山,東有石樓峰,南有泰伯,賓朋有序,各顯其功。古人稱華山三峰,指東、西、南三峰,玉女山是東風的組成部分。今天人們稱玉女山為中峰,這使得它作為華山主峰獨自存在。
古時候說登東峰之路險象環生。《三個故事會》記載,壹座小山就像壹個削坡,高幾十尺,上面只削了幾個腳窩,兩邊沒有樹枝和藤蔓可以爬。人只有登上頂峰,才能用腳和手到達頂峰。今天,幾個攀登臺階被開放和加寬,遊客可以安全到達。
東峰全是喬松,被太陽遮擋,環境很安靜。遊人穿行松林,樹蔭下有壹群群才子,如傘蓋,耳畔有松濤,如吟誦,令人心曠神怡。明代書畫家呂望在《東峰物語》中談及自己的經歷時說:高大的檜松掩映峰頂,樹下的石徑清爽幽靜,風過林間,澎湃的松濤增添了壹種音樂的韻味,其節奏此起彼伏,似彈竹敲石。太棒了!
東風有幾十處景觀,東石樓峰壹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的石紋,像巨大的手印。這就是華月張先,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巨靈神開山引河的故事也由此而來。朝陽區有楊公塔,在西峰楊公塔的對面。它是由楊虎城將軍建造的,塔上有楊虎城將軍題寫的“萬象羅森”字樣。此外,東風還有青龍湖、甘露池、三毛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元門。可惜有些景觀因為年代久遠或者天災人禍已經荒廢,只剩下壹片廢墟。80年代後,東風景觀部分逐漸恢復。危險的道路被修復和加固,亭子被重建。在1953被大火燒毀的八景宮舊址上,重新豎起了壹座兩層的木石亭子,這就是東風飯店。
南豐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其為“華山之首”。爬到南峰頂,感覺天近在咫尺,星星可以摘。放眼望去,山巒起伏,黃河浩渺,大漠平原遼闊,讓人真正領略到華山的巍峨雄偉氣勢,領略到親近天庭,騰雲駕霧的神奇滋味。
峰頂南側是陡峭的懸崖,直立如刀,面向深大斷層,與三公山、三峰山隔絕。南峰由壹個峰和兩個峰組成,壹個在東邊,叫宋祁峰,另壹個在西邊,叫羅燕峰。據說南峰由三座山峰組成,包括羅燕峰以西的孝子峰。這樣雁峰最高,松栲峰在東,孝子峰在西。整體形象是壹把圈椅,三座山峰像壹個坐北朝南的巨人。阿明人袁宏道在《華山紀》中描寫南豐的形象時說:“人若坐危,必引其膝。”
“雁峰”之名的由來,據說是歸雁經常在此落下歇息。峰頂的最高點是華山之巔,登山者以能夠登頂為榮。歷代文人常常在這裏抒發豪情,揮毫寫詩,所以留給後人的詩詞歌賦很多。峰頂懸崖上的銘文更是光彩奪目,隨處可見。馮至在《雲仙雜記》中記載,唐代詩人李白登上南峰,嘆曰:“此山最高,氣息可感天帝。但願我沒有帶來謝朓那句搔頭問天的驚人之語。”宋代著名人物寇準寫道:“只有天在上,沒有山與和。擡起頭,太陽近了,低下頭,白雲低了。雁峰周圍景觀眾多,最高點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崖有安宇真人龕。松柏峰略低於雁峰,但雁峰面積較大。峰頂喬松菊遮天蔽日,故稱松菊峰。華陰著名儒者王弘寫道,宋冰峰是南豐之主。白蒂寺,又稱金天宮,建在山頂上,是華山之神少昊的主要寺廟。因寺內正殿屋頂鋪有鐵瓦,有人稱之為鐵瓦殿。宋祁周圍有許多景觀,主要包括八卦池、南天門、袁超洞、空中棧道、全真巖、碧照巖、鷹翼石和楊公亭。
歷代關於華山南峰的詩詞很多,明代畫家呂望寫過《南峰》這首詩:
撓問蒼穹,曾留李辰賢。
回歸貪靜,飛向最高峰。
怒吐鴻蒙系統,神超太極第壹。
毛龍是怎麽借到五城邊的?
南峰又名雁峰,是華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裏就像來到了仙境。就像古詩詞裏說的“只有天在上面,沒有山和氣,紅日將至,白雲低垂。”這裏四周都是松樹林,夾雜著刺柏,數量眾多,密度很大。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
但危險是第四種危險,“長空棧道”。空中棧道懸於中間,面向萬丈深淵,是華山最危險的地方之壹。沒有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意誌,妳不敢去拜訪。峰上有“太上泉”,池水碧綠清澈,壹年四季取之不盡,俗稱“田陽池”。摩崖石刻很多,大多是明清及近代詩人題寫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描述的“花劍”很可能就發生在南豐。上面建有壹座金天宮,是獻給白蒂的。白蒂,即邵武,是專門研究西方的神。山上還有楊公亭,是楊虎城將軍在1931修建的。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壹,因其位置在西部而得名。因峰頂有形似蓮花花瓣的巨石,古代學者常稱之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論劍》中描述:“石葉蓋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也有描述:“石起於峰上,有石片蓋之,如蓮花。”李白的詩裏有壹句“壹朵蓮花是石頭做的”,也應該是指這塊石頭。
西峰
西峰海拔2082米,華山主峰之壹,因其位置在西部而得名。因峰頂有形似蓮花花瓣的巨石,古代學者常稱之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論劍》中描述:“石葉蓋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也有描述:“石起於峰上,有石片蓋之,如蓮花。”李白的詩裏有壹句“壹朵蓮花是石頭做的”,也應該是指這塊石頭。
西鳳是壹塊完整的巨石,這是自然的。西北的懸崖高千尺,如刀削鋸。其險峻雄偉、陽剛挺拔的姿態是華山的代表,所以古人常稱華山為蓮花山。
西峰南崖與南峰由壹道山脊相連,長達300多米,石質蒼白。它看起來像壹條收縮的龍。人們稱之為曲嶺,又名小黑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路之壹。
西鳳山上有許多景點,包括翠雲宮、蓮花洞、人精足、斧劈石、蛇神崖等。,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以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刻遍布,作品種類繁多,有草有印。北面的山頂叫西石樓峰。山頂上的楊公塔是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題字。塔下的巖石上有壹幅題詞,是書法家王鐸寫的。尤其是蓮花洞,又名蓮花石、太乙蓮花臺,上面鋪滿了蓮花花瓣,上面的松樹就像是被氣象站砍掉之前的蓮花花瓣,十分有趣。西峰奇觀之壹!
北峰
北峰海拔1614.9米,為華山主峰。
壹個是以它在北方的位置命名的。北峰四面懸,冠以景雲,與大地相連。它像壹個雲平臺壹樣突出,所以也被稱為雲臺山。唐·李白《西嶽雲臺送丹秋子之歌》曾寫道:“三峰盡待滅,翠崖高。白蒂的金生機勃勃,石頭是蓮雲。”
高峰北鄰白雲峰,東臨張亮,東、西、南三峰,溝樓壹條險路。峰頭由幾組巨石拼接而成,渾然天成。頂部有個平臺,以前有個倚雲閣,現在有個遺址,是看南邊華山三峰的好地方。峰腰處的樹木郁郁蔥蔥,十分嬌嫩,是攀登華山山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開通的登山纜車矗立在山峰的東墻。
山頂有許多景點,如真武堂,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仙遊宮,神土崖,易雲亭,老君犁掛處,鐵牛臺,白雲仙境石牌坊等,而且所有的景點都伴隨著美麗的神話傳說。
長春石室是唐代貞觀年間道士杜北千的隱居之地。傳說杜北千苦心栽培碎粒,喜歡吹笛子。他經常讓他的弟子買許多笛子。彈完壹曲,他把笛子扔在崖下,扔完又買回來,周而復始,就這樣中斷了。因為住不起懸崖窯洞,他給自己起名叫長春先生。
真武殿是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交宮石室、仙遊宮、神土崖都是以交道光的傳說命名的。相傳北周武帝年間,道士廣言,獨居雲臺峰,食夏飲露,避谷而居。
總有三只青鳥,向他報告未來。宇文雍皇帝聽到他的名字,就去山亭詢問,並下令在焦公石房前修建壹座宮殿,供他居住。宮殿建成時,山頂沒有土,也沒有燈油。焦道光默禱的時候,有泥土從懸崖上湧出來。油箱裏的油也是壹夜自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人們把神土崖上倒土的地方和放油罐的地方叫做仙遊宮。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陜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陜西保安第六大隊旅長韓子沛率百余殘部逃往華山,企圖依靠自然災害做最後的掙紮。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陰人的幫助下,打破了“華山自古為道”的傳說,從黃府谷登上北峰,驚現殘匪,創造了神兵躍過天險、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跡。如今,真武堂前100米處建有壹座用花崗巖雕刻而成的六角檐鬥拱石亭,亭中有壹座華山解放紀念碑。從此,北峰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和課堂。
中峰
中峰,2037.8米,位於東、西、南三座山峰的中央,是依附於東峰西側的壹座小峰。在古代被算作東峰的壹部分,現在被列為華山主峰之壹。山頂上樹木蔥郁,環境幽靜,許多奇花異草不為人知。參觀者走過它們,袖子是被禁止的。峰頂有壹座玉女廟,相傳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女子弄玉修身養性的地方,故又稱玉女山。
據史書記載,弄玉是秦穆公的壹位女子,美麗而又精通音律。她和華山隱士蕭史在夢中共度良宵,結為夫妻。厭倦了宮廷生活,乘龍從鳳凰兩岸來到華山對面。
中峰的大部分風景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如星玉崖、玉洞、玉石石馬、玉石洗頭盤等。玉女廟建在山頂。據說秦穆公跟隨他的女兒來到華山,但是壹無所獲。無奈之下,他只好建了壹座神社來紀念。廟裏原本有壹尊玉女像,還有壹張龍床,壹頂鳳冠,壹件長衫,都被天災人禍毀壞了。此祠為後人重修,玉女像重修於1983。其外觀端莊秀麗,簡約嚴謹。
峰上還有石龜、無根樹、祭祀樹等其他景觀,與它們相關的傳聞妙趣橫生,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峰的內涵,也為中峰增添了神奇和美麗。
古人寫了很多關於玉女和玉女山的詩。唐代杜甫《望嶽》詩中有“安得仙人有九棍,倚玉女洗頭”這句話。唐·汪涵有詩《贈星玉壇送蓮茶微華陰》;唐代李白也說“渭水綠而溶,華山綠而崇。”明顧憲正《登華山》詩中有“金神造像三千境界,壹玉女妝十二樓”等句。這些詩是中峰的錦上添花,是研究中峰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南天門外,是華山名險道第壹條“長空棧道”。棧道分為三段,從南天門的石頭廣場到袁超洞的西面,道路是根據懸崖開鑿的。它長20米,寬2英尺,是上段;向下轉,有壹根鐵棒橫在懸崖缺口處,形似懸在空中的梯子。遊客需要壹步壹步拉繩子,這叫“雞下架”,是中段;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崖上鑿石洞,楔入石堆,石堆之間放三根木椽。此時,遊客們把臉貼在肚子上,踩著木椽水平前進。
這條路是在南風山的腰部開鑿的,從上到下都是陡峭的懸崖,鐵索橫掛。這條路是用壹條條石頭鋪成的,並用石柱固定。由於棧道險峻,當地人有“小心認屍,洛南商州”的說法。這只是探索的路,不是爬山的必經之路。膽小的遊客可以觀望,但在沒有把握自己的體力和勇氣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冒險。所以石刻上有很多警示,比如“懸崖勒馬”等等。
沿著空中棧道走十幾米,有壹個名為“袁超洞”的大石洞,洞內有壹尊雕像。從洞口沿棧道直下,向西折成“九段椽”,長六七尺,寬不足壹尺,由九根木椽組成。因為山高氣爽,氣候多變,即使是久不放的椽子也會像朽木壹樣,所以被稱為“椽子”。看著這裏密密麻麻的,爬起來很危險。過椽子後,有壹石寨,高三四尺,厚三丈,名曰“定心樁”,過了定心樁便是壹石洞,名曰“和祖洞”。洞西南半部,有壹倒崖,刻有“全真崖”四個字,每個字三米見方,其字古樸蒼勁,雕刻精美。這個懸崖上沒有天空,沒有地面,向內懸掛。誰在懸崖上刻了這麽大的字?古有“非仙之人皆可鑿”之說,讓人不得不相信又不相信。現在的遊客往往會把華山和金庸小說裏的東西放在壹個合適的位置,所以絕壁上的“赫祖洞”被認為是華山派劍派幹凈整潔的僻靜之地。當然,這只是遊客對華山和金庸小說的喜愛而引發的笑話。
爬上華山北峰,再向南拐,刷耳崖,上天梯,眼前就是壹條長長的山脊。它浩浩蕩蕩,直入雲霄,似黑龍翺翔,故稱“黑龍嶺”。這個山脊上的臺階只有2尺多寬,兩邊都是深谷,陡如刀斧。山脊之間的高度差約為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遠遠地看著松樹和白雲,聽著風大聲地吹著,令人眼花繚亂。遊客來到這裏都會感到驚訝。
雖然黑龍嶺本來就是鑿出來的,但是還是很危險的。解放後,在1985處又壹次鑿除後,對山脊原有的山脊進行了平整並加欄桿,對山脊道路進行了拓寬。1997為了解決遊客多造成的交通堵塞,華山管理局在黑龍嶺東側增設了壹條雙道,旅遊旺季兩條路上下,確保安全。
如果妳在晚上爬山,妳可以看到無數的燈排成壹條直線,斜對著天空,慢慢向上移動。遊客帶著手電筒或頭燈爬山,看起來就像爬到了天上。
黑龍嶺圖冊數據來源[3]
“韓推之擲書處”的故事
唐朝以前,這條路只有石洞,沒有護欄,爬山脊只能是爬行。上段更是要兩腿跨脊,雙手半蹲過脊,慢慢潛行,如騎龍背。山會退,山路極其險要。至今在山脊上的“龍口”平臺上,仍有“韓推投書之地”的遺跡。這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登華山時留下的故事。韓愈被逐出京師,登上險峻的華山赴任。玩完後下到黑龍嶺,只見兩邊深谷密布,雲霧繚繞,山風呼嘯,長長的山脊忽隱忽現,像壹條巨龍在空中翩翩起舞。他哭著怕自己不能下山,就把所有的家當都扔到了山下,寫了壹封信和家人告別。華陰縣令聽說此事,親自與同僚接回,韓愈得以下山。
但也有不少學者持不同態度,質疑韓愈摔書大哭的做法。有人認為,韓面對皇帝侃侃而談而不懼,而且他的勇氣確實非同壹般,所以他不敢下山。有人說,他們住在華山下,登山就像是家常便飯。由此推斷,韓愈的下坡路不會那麽艱難。其他人認為謠言是錯誤的。韓愈雖然痛哭流涕,但並不是因為他害怕險惡的大山,而是因為那種景觀極端到無法用文字描述。他只是痛苦地哭著,來表達他對如此美麗景色的感受。千年前的真相很難考證,但正是因為黑龍嶺的險峻,才有了這樣的故事。
“古華山壹條路”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華山谷”登山步道,它囊括了自古以來華山唯壹壹條登山步道沿線的所有景點,合在壹起就是通常所說的“古華山壹條路”。爬華山最大的樂趣就是爬山本身,同時還要克服各種山路的困難。
危險,邊走邊換景觀賞沿途風景,所以這條經典的登山路線依然是登華山的最佳選擇。
從山上到山下的攀登路線是:玉泉源-五裏關-沙羅坪-毛女洞-青柯坪-回心石-千尺樓-白螭峽-老君犁-北峰-謝爾崖-黑龍嶺-吳雲峰-金鎖關。到達金鎖關後,只能遊覽中峰,環城遊覽東、西、南三峰。
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黃府谷的“智取華山路”被鑿通,華山才有了第二條登山道。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這是登華山的唯壹“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