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白帝城托孤重臣,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但李嚴不太贊成諸葛亮的行事方式,諸葛亮也感覺李嚴在掣肘。
諸葛亮連年征戰,數次北伐造成蜀地民生疲敝,李嚴不太支持諸葛亮的北伐。正好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後勤,籌備糧草,當時正好趕上連日的陰雨,糧草不濟,於是李嚴就讓諸葛亮退軍。
等到諸葛亮退兵後,李嚴卻問諸葛亮:“軍糧充足,為什麽退兵呢?”還到後主劉禪那裏說:“丞相只是偽裝退兵,實際是想誘敵深入。”
結果,諸葛亮拿出李嚴的書信展示給大家,李嚴頓時無話可說,諸葛亮上奏後主將其削職為民。
在此之前,他還曾經勸說諸葛亮加九錫。加九錫壹般是封建權臣做的事情,比如董卓、曹操都曾經加過九錫。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無疑是想把諸葛亮放在火上烤。諸葛亮回復李嚴說:“我如果能北伐成功,恢復漢室,即使加十錫又何妨?”巧妙的避開了敏感話題。
可見李嚴其實是想通過政治鬥爭將諸葛亮鬥敗然後取而代之,只是自己的政治手段不夠,導致失敗。
被削職在家的李嚴其實還是希望能為國家做些事情的,因為他是忠於蜀漢的,只是對諸葛亮有意見罷了。但是能讓他出來做事的也只有諸葛亮,如今諸葛亮死了,他的案子就成了鐵案,諸葛亮安排的接班人肯定不會任用自己了,因為如果任用自己就相當於翻案,否定諸葛亮,在蜀國還沒有人敢這麽做。所以李嚴很是傷心。
歷史評論家習鑿齒評論這件事的時候說了壹段話:
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哉!
這裏的李平就是李嚴,因為李嚴曾經改名為李平。奪伯氏駢邑三百出自《論語》:“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伯氏被人奪去駢邑三百後,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卻直死無所怨言。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確實很難做到,富裕而不驕傲相對容易些。”
所以,習鑿齒其實同時誇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諸葛亮手段高明,治人之罪而使人無怨言;李嚴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做到卻做到了,也是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