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壽司
水明艷陽,山空陰雨。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西湖,濃妝淡妝總是合適的。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峰,綠色的河水流向這個環島。
雙方的青山對峙難分高下,壹葉扁舟款款從天邊相遇。
通過兩首古詩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在古詩詞教學中,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句的牽引模式,然後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緊緊圍繞學以致用的原則來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知道的開始,討論未知的。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要及時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詞,創造機會讓學生自讀自悟。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要變單純的“老師教學生”為“學生互學”、“學生互補”,生硬的老師在學生中灌輸自我啟蒙,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樂。
第二首古詩比較好理解,有同學在上學前就接觸過。就這節課而言,學習第二首詩是有基礎的,要充分發揮這壹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歌的意境,讓學生有對古詩詞進行升華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們被設計成用他們最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話、閱讀和畫畫。這樣,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為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和理解後的再創造搭建了橋梁。
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壹些難點會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他們是辯論賽的辯手,研討會的討論者,教師是辯論賽的主席。他們不僅要鼓勵學生的獨立意見,而且要對重點和難點給予及時的指導,妥善整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論到啟蒙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比如首詩中的“楚”在全詩中的意義很重要,帶入句中學生也很難理解。
就古詩詞的學習而言,教師還應註意引導學生根據詩詞的含義展開想象,帶著情感進入狀態,加強情感閱讀。比如第壹首詩,可以分為五個步驟:第壹,自己讀詩,初步想象場景;第二,老師用音樂播放模型朗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根據詩詞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四、欣賞關於廬山瀑布現場的視頻,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形象和理解,變感性閱讀為創造性閱讀。
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還應註意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如課前讓學生查閱關於李白和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歌,讓學生互相學習,而不僅僅是壹堂課或壹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這樣做可以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作為工具書的作用,既增加了教學密度,又進壹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首先,打破普遍現象,改革古詩詞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堂課,很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傳統的古詩詞教學的做法,老師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的講詩詞。課上從學生自由背誦所學古詩詞開始,介紹了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詞。然後,安排自習時間,讓學生有壹個專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報告“所讀”,師生討論,互補。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安排了提問環節,啟發學生互相討論。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討論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給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參與者和合作者。
為了改變相聲交叉提問的教學結構,我把重點放在教學上。兩首古詩用權不壹樣。比起《望天門山》和《湖上初晴後飲雨》,第二首簡單易學易懂。於是我把第壹首詩作為教學的重點,以第壹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切入點來把握。因此,增加了這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促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1.充足的自學時間。
給學生安排足夠的時間自習,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查查字典,同桌的也可以討論壹下。學生可以主動學習,真正有所收獲。同時滲透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潛移默化的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鏈接的實現。
在閱讀報告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都很好。比如“走出去”就是“出現”,這裏為什麽不用“喜歡”呢?為什麽生來紫煙的學生不需要升職?張老師不急著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轉向全班同學:“誰來幫他解答?”“這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妳怎麽看?”他熟練地再次把球傳給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湖上飲酒楚清簡單易學的特點,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如果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意的場景,可以試著說出來;喜歡朗讀的,可以帶著感情去讀;擅長畫畫的學生可以畫壹幅畫。還有什麽方法可以試試?”這樣的安排完全放開了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體現了為學而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境,以閱讀為導向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我盡力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比如老師的帶音樂的樣例朗讀、投影圖片、情感鼓勵語言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帶著情感進入狀態,充分拓展了想象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時,在閱讀的基礎上,我把閱讀與理解、閱讀與想象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閱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會理解閱讀,帶著情感閱讀,帶著畫面和動作閱讀,自由閱讀,點名閱讀,壹起閱讀,直到能背誦,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詩歌的想象力,理解祖國凝結的語言。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老師願意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閱讀”,讓閱讀量不夠的學生重新閱讀,註重小組活動,同時關註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語感。
第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詞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比如觀測點的巧妙解法:“我該站在哪裏看天門山背這首詩?”壹個學生沒按時說,老師就問:“誰有不同意見?”當學生能聯系這首詩準確說出觀測點時,老師還是引出了“再看看題目,有什麽要補充的嗎?”這些指示和說明是及時、準確和到位的。此外,激勵性語言的使用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到學生,少了教師個人風格的展示,多了有效服務學生的應變。
第五,加強課內外結合。
啟發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流信息,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尤其是課後作業的安排:“除了妳學過的,同學們再找壹兩首,妳下節課當老師,介紹給大家。”很有新意,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