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用自己的話簡介伯牙絕弦這個故事

用自己的話簡介伯牙絕弦這個故事

概述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壹個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是壹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壹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

目錄[隱藏]

原文

譯文

課文資料袋

詩句鏈接

伯牙學琴的故事

鐘子期介紹

思想感情

相關內容

寫作精華

壹、教材解讀

二、教學目標

三、教學建議

四、教學案例

五、相關鏈接 原文

譯文

課文資料袋

詩句鏈接

伯牙學琴的故事

鐘子期介紹

思想感情

相關內容

寫作精華壹、教材解讀二、教學目標三、教學建議四、教學案例五、相關鏈接

[編輯本段]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釋

絕:斷絕.

鼓:彈。

曰:說.

誌在高山:心裏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謂:認為。

之:他。

必: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同語言的人。

[編輯本段]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於傾聽。伯牙彈琴時,心裏若想到高山,鐘子期會說:“啊,我仿佛看見壹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若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就會說:“啊,我仿佛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總之伯牙心裏想的,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知曉。鐘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心裏非常悲傷。於是摔破了琴,弄斷了琴弦,決定壹生不再彈琴,以此表達對子期的敬意。

[編輯本段]課文資料袋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尋或樂曲美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壹詞也漸漸演變成了壹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編輯本段]詩句鏈接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幹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懸壹片心。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壹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妳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伯牙介紹

伯牙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

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編輯本段]伯牙學琴的故事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妳,而且妳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壹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壹個島上,我帶妳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妳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壹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妳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劃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擡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壹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壹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壹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壹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壹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壹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壹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妳彈壹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壹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麽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壹曲《流水》子期稱贊道:“多麽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妳才懂得我的心聲,妳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壹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壹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壹直為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誌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壹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壹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壹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壹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編輯本段]鐘子期介紹

鐘子期 ,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史載有壹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壹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壹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他彈了壹曲又壹曲,正當他完全沈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壹個人在岸邊壹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壹驚,手下用力,“啪”的壹聲,琴弦被撥斷了壹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壹看,那個人身旁放著壹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壹個打柴的樵夫,怎麽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妳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妳說說看,我彈的是壹首什麽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壹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麽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壹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壹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壹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壹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書中記載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鐘子期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編輯本段]思想感情

文章記敘了伯牙喜歡彈琴,鐘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不管伯牙彈奏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後,伯牙絕弦,終生不再彈琴。表明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壹種真知己的境界。

[編輯本段]相關內容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壹曲《高山流水》 ,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壹天,有壹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壹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編輯本段]寫作精華

寫出了他們之間的知己情誼,也寫出了知音難覓的情感。

[編輯本段]壹、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壹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壹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壹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壹是讓學生借助註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借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伯牙鼓琴,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妳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如癡如醉,擊節稱妙):“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鐘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教學時,可通過反復吟誦,體會鐘子期發自內心的贊嘆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讀了這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鐘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同語言的人。這裏指伯牙把鐘子期當做他的知音。“復”,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鐘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2)對詞語的理解。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同語言的人。

[編輯本段]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編輯本段]三、教學建議

1.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註意停頓恰當。如: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2.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借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建議采取以下步驟: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讀文情況教師可示範讀文,指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好兩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哉、兮”,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課文讀通順後,請學生根據註釋、插圖並聯系上下文,理解每壹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3.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交流對“知音”的感受和體會。有條件的,可安排學生聆聽《高山流水》,欣賞渾厚、流暢的旋律,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關於交友的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5.文言文的教學要註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文章的韻味。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編輯本段]四、教學案例

1、揭題導入

有壹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壹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範讀或帶讀,註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3、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麽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裏提到了伯牙絕弦?這裏的“絕弦”意味著什麽,向世人宣告了什麽?(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4、再解絕弦

(壹)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壹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妳是子期,伯牙鼓琴誌在高山,誌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妳仿佛看到了什麽?於是妳怎麽贊嘆?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麽他的琴聲壹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妳是子期,當“伯牙鼓琴,誌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妳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妳怎麽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誌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妳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妳怎麽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壹起想象這樣壹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誌在楊柳、誌在春雨、誌在雲霧、誌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壹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誌在高山、誌在流水,還是誌在明月、誌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妳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麽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妳能體會到什麽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壹定有壹種渴望,渴望什麽?他壹定忍不住在心裏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麽?

4.終於有壹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壹種怎樣的心情?他壹定會對子期說什麽?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妳覺得他們還僅僅是壹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壹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麽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壹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麽?

3.當妳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5、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壹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壹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壹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壹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壹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壹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妳想對他說什麽?將妳的想法寫下來。

6、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壹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壹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閆學)

[編輯本段]五、相關鏈接

關於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宋代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這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壹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閱讀

伯 牙 學 琴

春秋時期,有壹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壹位真正的藝術家,有壹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妳前去,讓他給妳講講,能夠大大提高妳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幹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妳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壹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註到琴弦上,壹氣呵成,譜寫了壹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妳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妳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資料袋:俞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波陽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壹樽”“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