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燒了它!燒了它!
燃燒世界的夢想,
沸騰世界的血液-
拯救他們的靈魂,
搗毀了他們的監獄。
這首詩寫於1923。這位詩人將出版他的第壹本詩集。在回顧自己這幾年的理想探索和詩歌成就時,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紅燭》,作為同名詩集的序言。
詩的開頭突出了紅燭的意象,紅色,像壹顆赤裸的心。聞壹多想問詩人們,妳們的心能這麽真誠熱情嗎,與這紅燭相比,妳們能有勇氣吐出妳們的真誠嗎?壹個“吐”字生動,將詩人的執著與真誠壹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它的身體從哪裏來,它的靈魂從哪裏來。為什麽這樣的身體和這樣的靈魂要在火中燃燒和毀滅他們的身體?詩人很迷茫,就像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想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詩人加強了他對曾經存在的沖突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沒有錯!沒有錯。”詩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準備走向理想的光明大道,哪怕被燒成灰燼。
詩歌從第四季開始,壹直在贊美紅燭,寫紅燭的責任和人生的艱難與不如意。紅燭將會燃燒,它將打破世界的幻想,燃燒殘酷的監獄,以自身的燃燒拯救活著卻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被風阻斷,會流著淚燃燒。那些眼淚,紅燭的心是急的,因為不能最快的實現理想,而流淚。詩人要贊美紅燭,要贊美奉獻精神,要贊美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篇悼詞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努力,探索,為了自己的理想堅定的努力,不計結果。詩人說:“莫問收割,但要求耕種。”
這首詩充滿了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詩歌在表達上強調幻想和主觀情感,運用大量的抒情感嘆詞,用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心中的感受。在詩歌形式上,詩人非常註重詩歌的形式美和韻律,以與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壹致,如重復句的運用,壹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每壹節詩相對工整。這位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特點是韻律性和音樂性。可以說,聞壹多結合古今、文化、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壹代的詩風,激勵了壹代又壹代中國詩人的耕耘和探索。
七子之歌-澳門
妳知道馬考不是我的真名,
我離開妳太久了,媽媽。
但他們拿走的是我的身體,
妳仍然保留著我的靈魂,
魂,夢了三百年的親生母親!
請給我的寶寶起名叫澳門。
七子之歌是什麽?
1925年3月,旅居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壹多,深感時事,把被帝國主義掠奪的澳門、香港、臺灣省、阿哈瓦、廣州灣、九龍、魯大,描寫成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孤兒,寫出了珍惜祖國的七幅土地,其中澳門為“七子”之首。
《七子之歌》壹開頭,聞壹多先生就道出了心聲:七子之母,不安分。七子自怨自艾,希望能回到母親的心裏。詩人寫下“凱風”來贊美它。自《尼布楚條約》以來,我國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祖國的支持,受到了其他民族的虐待。比凱豐七子更讓人難過,所以我們選擇了與中國關系最密切的七個地方,為每壹個地方寫下壹章,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孤獨和死亡,早日緬懷祖國的悲痛,激勵中國人民的奮鬥。國破邊亡已久,國人無動於衷。難道他們看不到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嗎?“如果妳是真誠的,石頭是可以打開的。”事實上,中國“七子”的回歸岌岌可危!
如今,“七子”中,只有臺灣省沒有回歸祖國。當時聞壹多先生在《七子之歌——臺灣省》中寫道:我們是東海的壹串珍珠,琉球是我的團兄,我是臺灣省。我胸中仍有鄭的英氣,忠誠的赤血曾感動過家人。媽媽,涼爽的夏天要了我的命;給我壹個命令,我就能攻打這座城市,母親!我想回來,媽媽!
死水
《死水》是聞壹多最著名的詩歌之壹。也是“死水”時期詩風轉變的重要代表。
這首詩之後有壹段寫的時間:1925年4月。據現代考證,實際寫作時間應為1926年4月,即詩人回國之後。老詩人饒孟侃回憶:“《死水》這首詩,就是妳偶然看到西單二龍坑南端的壹條臭水溝,帶著感情寫出來的……”(《兩題詩》,原載《詩刊》第8期,1979),也就是說,“死水”就是這條溝裏的臭水,裏面裝滿了“破銅爛鐵”,還殘留著。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死水”是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按照通常的說法,也是“祖國”。
那麽,在愛國詩人聞壹多那裏,“祖國”神聖美好的形象是如何與這臭不可聞的死水聯系在壹起的呢?這得從詩人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實際演變說起。
必須指出,所謂“愛國詩人”,並不是壹個可以適用於任何時代、任何詩人的名詞。詩人的愛國特質(包括他的民族主義意識)有其特定的背景條件,比如國家滅亡、民族危機爆發的時候,比如他離開家鄉、漂泊海外的時候。作為壹位傑出的“愛國詩人”,聞壹多當時還在美國留學。在現代工業文明的硝煙中,人聲鼎沸,在西方文化的強大壓力下,詩人對“寧靜”、“和諧”的故鄉無限眷戀。在他的腦海裏,有盛開的蘆葦和月光,“壹部高超的歷史”,“優雅的風俗”,“金色背景上的黃玉是白色的,春天是綠色的,秋天的山是紫色的。顯然,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和心境下,聞壹多所鐘愛的“祖國”是理想化的祖國,是純粹的祖國。只有這樣壹種理想的光明純潔的性格,才能使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東方的“高貴純潔”。
但是,夢想遲早會破滅,尤其是他尊重現實,有很多矯飾的知識。他壹踏上向往已久的祖國,就徹底失望了。在壹個封建、落後、保守、愚昧的社會裏,壹切的安寧與和諧都只是壹廂情願,經濟落後,政府腐敗,軍閥混戰,人民愚昧弱小。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於是,所有的“遠大前程之外的巨大失望”匯聚到了壹起,終於在壹個偶然的機會,與北京西單的這條溝“死水”重疊在壹起。或許,是“死水”的腐朽與停滯,讓中國的詩人想起了不思進取?或許,正是“死水”的腥臭味,再壹次擊碎了他多彩的墜入英格蘭夢,從而刺激他痛苦地調整自己的“鄉愁”!
詩的題目是《死水》,但並沒有描寫“死水”本身的客觀形象,而是面對“死水”引發的壹系列想象和壹系列憤怒的咒罵,聞壹多似乎仍然認為這條溝裏的死水不夠汙穢,不夠醜惡。他誓要醜上加醜,亂上加亂,讓死水變得油膩,變得鮮紅,變得新鮮,讓它發酵,發黴!聞壹多說:“只有幾個和我在壹起很久的朋友(像做夢的人)知道我有火,他們在死水裏感受到我的火。”這種憤怒是他“憤怒”的表現。
全詩共分五節,前四節都是詩人如何“撥弄”這壹片死水。他的第壹個動作就是“添亂”:扔進廢鐵,扔進剩菜。很快,這些行動就有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銅被氧化成了綠色的樣子,鐵生銹了。油膩的剩菜漂浮在水面上,因為發黴和細菌而變得五顏六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氧化的金屬和發黴的飯菜又被發酵了,於是“死水”變成了壹條泛著綠光的溝渠。這裏“滿是珍珠般的泡沫”,蚊蠅亂飛,煙霧彌漫。此時“死水”光彩奪目,光芒四射,幾只青蛙的鳴叫為寂靜的世界增添了幾分熱鬧。
傳統對詩歌的解讀壹般傾向於認為這些看似光鮮實則醜陋的意象是“反動統治者”的象征,舊中國就是這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我看來,這顯然是對聞壹多創作的“想象”特性考慮不夠。這些意象不是詩人對現實社會的“現實主義”,而是詩人自己想象中要完成的“行動”。不是反動軍閥把“死水”變成了這條溝的“青酒”,而是聞壹多許願要把它變成“青酒”!
所以,詩人是不是有點“殘忍”?其實並不是。俗話說“愛得越深,恨得越多”。詩人如此看重和在乎,而這個地方如果受不了死水的刺激,那真的是因為他希望死水不死!他是多麽希望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祖國像他想象的那樣美好,而當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壹切都是那麽的出乎意料,讓他悲觀絕望的時候,他能不因為突如其來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嗎?能不帶感情的咒罵呻吟幾聲嗎?如果能理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強烈期望,以及這種期望與現實生活的深刻矛盾,那麽就不難接受這種盛行於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詛咒心態”。詛咒不是漢奸,不是中國的敵人,他們真的是壹群熱血男兒!相反,冷漠和無原則的贊美才是最可怕的,值得警惕!魯迅說,來中國的外國人,如果詛咒他,中國是真心歡迎的。(大意如此)為了維護聞壹多的“愛國”形象,有的同誌把“醜”稱為革命力量,說聞壹多是在隱晦地呼喚革命。我認為這既生硬又完全沒有必要。聞壹多作為壹個“愛國”詩人,根本不需要後人來為他辯護!至於情感詩的特殊含義,我想人們不難接受。
此外,《死水》這首詩也是聞壹多追求詩歌“三美”的典範。繪畫的色感就不用我多說了。這首詩節奏感很強(音樂優美),每行音組數相等。都是由四個音組組成,其中壹個是三音節,另外三個是兩音節。我們來看第壹段:
這是/壹條溝/絕望/死水,
微風/我買不起/我買不起/我買不起。
為什麽不多扔點/廢銅/廢鐵,
冷卻/灑出妳的/剩菜/剩飯。
長短不齊,變化不規則的自由詩,是不會有這種和聲的特殊效果的。
死水有五節,每節四句,每節九個字,這也就形成了該詩所謂的“建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