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陽的詩句有:
1、端陽采擷(宋 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2、乙卯重五詩(宋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3、端午(宋 文天祥)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4、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陽(又名端午節、重午節等)的起源
1、公***衛生說
上古人們面對季候變化帶來的生物性反應,如瘟疫和災難等,往往認為有神秘的力量在影響,因此巫師儀式成為驅邪除瘟祈福的重要手段。江紹原先生歷代涉及競渡的文獻分析,“五月劃船”,仍隱約保留著壹些原始的意味:聘請巫師做法護船,後舉火發船,船人丁佩厭勝之物,臨賽擲桃符兵罐,忌諱船人與別人接觸,最後“送標”、燒紙船,象征禍害永遠離開。
另壹種就是巫醫用原始手段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巫醫利用神秘儀式,通過艾蒿、菖蒲和蘭草等物對人們進行壹些對癥治療,更加加深了人們對巫師驅邪除瘟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端午節最早的壹個來源,具有公***衛生內容的季候變化引起的驅邪除瘟祈福的巫師儀式。
2、季節適應說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代表季節的交替。?夏至是日短夜長轉變的開始, 自然界(氣候植物生長等)在夏至之後開始轉折性的變化,冬至在中國壹直都被視為重要節日,夏至也曾經被作為節來過,殷朝還曾把五月當做歲首,新年的儀式較為隆重,但後世端午節的盛行,使夏至和新年的內容被融合到端午節俗裏。
3、祭龍說
由聞壹多先生在1947 年的《端午考》壹文中作了說明,聞先生認為,壹方面 端午節日的活動項目與龍有密切的聯系;另壹方面端午習俗最初廣泛流行的區域是吳越這裏恰是古代信奉龍圖騰的地方,因此這個節日發祥於古代吳越民族,是祭祀龍圖騰的日子,簡言之端午節是壹個龍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