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
山禽矜逸態①,梅粉弄輕柔。
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註釋
①山禽:指白頭翁。矜:矜持,有自負意。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畫家。在位期間,政治上黑暗腐敗,生活上奢侈淫靡,對百姓橫征暴斂,激化社會矛盾。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城,他和兒子趙桓被擄至北方,紹興五年(1135),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他是個多才多藝的書畫家,雅愛翰墨丹青,書法學黃庭堅,自創“瘦金體”。他擅長畫花鳥畫,設色勻凈,富麗典雅,造型生動精妙,受黃派畫家和吳元翰的影響很深。湯垕說他:“徽宗性嗜圖畫,作花鳥、山石、人物,入妙品,作墨花墨石,間有入神品者。歷代帝王能畫者,至徽宗可謂盡意。”(《畫鑒》)他擴充宮廷畫院,培養繪畫人才,命人編篡《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搜羅歷代書畫,編為《宣和睿覽集》,為宋代書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作出過壹定貢獻。現存作品有《臘梅山禽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祥龍石圖》等,其中有些可能是畫院諸人所作。
據現存文物考察,最早在畫上題詩的是趙佶。趙佶以前的題畫詩,只是以繪畫作品作為題詠對象,題寫在畫卷的首尾,或則另紙書寫。趙佶選擇畫面空白處,用瘦金體題上詩句,自申畫意,真正將詩、書、畫三種藝術和諧地融合在壹個作品中,互滲互補,構成統壹的藝術整體。這不僅將我國的題畫詩的創作,推進到壹個新的階段,也促使中國畫藝術進入壹個新階段,自此以後,中國詩、書、畫以三位壹體的綜合藝術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趙佶的藝術實踐是很有美學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在我國詩歌史、繪畫史、書法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趙佶自題的詩,是打開畫家心扉、體識鑒賞《臘梅山禽圖》的壹把鑰匙。詩的前三句,徑直描寫畫面上的花鳥。畫面上的白頭翁,停在清香的臘梅枝上,自由安詳,閑情逸態,頗有點自負的樣子。繪畫無法表現出“鳥語”的聲音和內容,然而趙佶用“矜逸態”的詩句,申補了畫意,將白頭翁自鳴得意的神態描繪出來,讀畫人仿佛聽到了它的鳴叫聲。畫面上臘梅初綻,粉蕊呈露,擺弄著它那輕柔的身姿,散發著清馨的香氣,詩人著壹“弄”字,境界全出,將臘梅的風韻逼真地傳達出來。
詩的下半首,由鳥名“白頭”生發立意。古詩有“白首同所歸”(潘嶽《金谷集作詩》)抒寫朋友間的堅貞情誼,白頭不渝。“丹青”是古代繪畫中常用的顏料,因顏色不易泯滅,暗喻友情堅貞。阮籍《吟懷詩》:“丹青著明哲,永世不相忘”。趙佶運化阮籍詩意,說朋友間已經有了堅貞不渝的信約,因此指著白頭翁,表白千年不變的心意。全詩巧借雙關語意,涵蘊深秀,表述自己畫作這幅《臘梅山禽圖》構思之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