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鴻雁傳書”的詩句如下: 1、南北朝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雁後,思發在花前。 2、宋代歐陽修的《戲答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3、唐代杜牧的《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4、唐代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5、宋代戴復古的《月夜舟中》 滿船明月浸虛空,綠水無痕夜氣沖。詩思浮沈檣影裏,夢魂搖曳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數點魚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
鴻雁傳書的典故: 漢武帝時,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 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壹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
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
2.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其實是鴻雁傳書傳說有著兩個版本,壹個是“男人版”: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範,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壹時亦被傳為美談,這只虛擬的大雁就從此成為了中國郵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雛形.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壹個淒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誌不移.有壹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裏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壹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表達了詞人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正是指這種相思的感情,離愁.。
3. 解釋詞語(鴻雁傳書)又名:飛鴿傳書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
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
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典故: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
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只參加,賽距約400華裏。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
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
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
與蘇武壹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壹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
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另壹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誌不移。
壹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壹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壹段千古佳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鴻雁”之前,還有 “青鳥傳書”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緣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壹致,均為壹只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青鳥傳書”究竟來自什麽典故?追溯源頭,我們還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去尋找答案。
據《山海經》記載,青鳥***有三只,“三青鳥赤首黑目,壹名大黧,壹名少黧,壹名青鳥。居三危之山,為西王母取食。”
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別叫大黧、少黧、青鳥的神鳥,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飛之猛禽,它們不但為住在緊靠昆侖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覓取食物,還能飛越千山萬水為西王母傳遞信息。陶淵明《讀·其五》雲:“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
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傳說西王母駕臨之前,總有青鳥先來傳書報信。據說,西王母前往漢宮時,青鳥前去傳書,青鳥壹直飛到了承華殿前。
漢武帝看到這只美麗可愛的鳥兒,甚為驚奇,便問大臣東方朔這鳥叫什麽名字?是從哪裏飛來的?東方朔告訴他說這只鳥叫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現在是專門為報信而來的,西王母很快就要來了。果然過了壹會兒,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兩只美麗的鳥兒左右扶持著,來到了殿前,漢武帝與群臣趕忙迎接西王母,熱情款待。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了美麗無比的百鳥之王———鳳凰。美麗的青鳥,美好的傳說,引得文人墨客爭相賦詩吟頌。
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李商隱有詩“青鳥西飛意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韋應物有詩“欲來不來夜未央,殿前青鳥先回翔”,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曹唐有詩“歌聽紫鸞猶縹緲,語來青鳥許從容”,胡曾有詩“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沈隴樹秋”,曾士毅有詩“幡影不隨青鳥下,洞門空閉紫霞微”,郭崇嗣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白雲空鎖嶺頭碑”,姚孟昱有詩“穆王馭駿舊時遊,青鳥書傳信久幽”,楊巍有詩“青鳥已無白鳥來,漢皇空築集靈臺”,張幫教有詩“黃竹歌堪聽,青鸞信可通”, 練國士有詩“蟠桃難定朝天曰,青鳥依然入漢時”,萬象春有詩“壹雙青鳥歸何處?千載桃花空自疑”,梅詢有詩“青鸞消息沈桑海,目新金鰲第壹峰”。以上這些詩作,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青鳥已不像。
4.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如:鴻雁傳書壹、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壹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建築壹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壹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裏,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壹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壹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壹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壹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
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壹紙書”的說法。顯然,這裏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三、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壹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壹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信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壹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壹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壹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
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壹軍。
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裏看看妳的第壹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壹只鴿子,頃刻間,第壹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妳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只鴿子,很快,其余的四軍也火速趕到。
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壹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只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壹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五、置郵而傳命語出《孟子·公孫醜上》。壹次,孟子的學生公孫醜(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
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在,正當其時。
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六:紙鳶飛空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制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遊絲壹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壹大創造。
它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
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制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
據南朝無名氏《獨異誌》載:“侯景圍困臺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臺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七:除此之外,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還有: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希望能幫到妳,妳的及時采納是對我們迅速、詳細回答的最大鼓勵。
5. 古文中鴻雁代什麽,桑梓代什麽鴻雁 代表書信,有鴻雁傳書之說; 桑梓 代表家鄉,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詳細解釋 鴻雁 代表信劄、書信的由來: 關於“鴻雁傳書”的“來龍”即傳說有著兩個版本,壹個是“男人版”: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範,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
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
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壹時亦被傳為美談,這只虛擬的大雁就從此成為了中國郵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雛形。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壹個淒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誌不移。有壹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
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裏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壹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因此後世借以“鴻雁”指代書信、信劄。
另據《高級漢語大詞典》,鴻和雁均代指書信。 參考文獻: 。
6. 需求壹封古代白話文致友人書信,作為春節的問候,無需實際內容,久不通函,至以為念.前上壹函,諒已入鑒.頃奉惠函,謹悉壹切.惠書敬悉,情意拳拳.昨得手書,反復讀之,拳拳盛意,感莫能言.數奉手書,熱摯之倩,溢於言表.捧讀惠書,欣慰無量.頃奉手教,敬悉康和,至為欣慰.久末聞消息,唯願壹切康適.手書已接多日,今茲略閑,率寫數語.不日前曾奉壹函,意其已抵左右.頃接手教,敬悉壹切.接奉大劄,敬悉種切.思念語 分手多日,別來無恙?別後月余,殊深馳系.壹別累月,思何可支?久疏通問,渴望殊深.別後縈思,愁腸日轉.離情別懷,今猶耿耿.故園念切,夢寐神馳.心路咫尺,瞻言甚慨.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鴻雁傳書,千裏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相距尚遠,不能聚首.轉托文墨,時通消息.別來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前上壹函,諒達雅鑒,迄今未見復音,念與時積,近況若何,念念.握別以來,深感寂寞.久疏問候,多多見諒.何時獲得晤敘機會,不勝企望之至.久疏問候,想必壹切佳勝?多日未晤,系念殊殷.。
7. 李清照《聲聲慢》的原文和翻譯聲聲慢(1) 李清照 尋尋覓覓(2),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3).乍暖還寒時候(4),最難將息(5).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6)、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7). 滿地黃花堆積(8),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9)?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10)!梧桐更兼細雨(11),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12),怎壹個愁字了得(13)! 註釋: (1)聲聲慢:詞調名,有平韻、仄韻二體,這首詞是仄韻體.題目壹作“秋情”. (2)尋尋覓覓:由孤獨、失落而生發的尋求解脫的追尋動作神態. (3)戚戚:憂愁的樣子. (4)乍暖還寒時候:寫深秋寒冷、又突然轉暖的多變氣候. (5)將息:調養,靜息. (6)敵:抵擋. (7)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作者從北方流落南方,見北雁南飛,故有故鄉之思和“似曾相識”的感慨.古時有鴻雁傳書之說,而李清照婚後有《壹剪梅》詞寄贈丈夫,內雲:“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如今作者丈夫已逝,孤獨無靠,滿腹心事無可告訴,因而感到“傷心”. (8)黃花:指菊花. (9)有誰堪摘:意思是沒有人有摘花的興致. (10)怎生得黑:怎樣捱到天黑呢.怎生,怎樣. (11)梧桐更兼細雨:意謂細雨打在梧桐上. (12)次第:景況,情形. (13) 怎壹個/愁字了得:壹個愁字怎麽能概括得了!了:概括. 譯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於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壹齊湧來.深秋驟熱又驟冷的時候,最難以調養靜息.喝幾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擋晚上大而急的寒風.正在傷心之時,傳書的大雁飛過去了,卻原來是以前就相識的.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沒有人有摘花的興致.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樣捱到天黑啊!細雨打在梧桐上,壹直下到黃昏時分,綿綿細雨還是發出點點滴滴的聲音.這種光景,壹個愁字怎麽能概括得了。
8.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其實是鴻雁傳書
傳說有著兩個版本,壹個是“男人版”: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範,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壹時亦被傳為美談,這只虛擬的大雁就從此成為了中國郵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雛形。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壹個淒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誌不移。有壹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裏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壹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
表達了詞人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正是指這種相思的感情,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