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習成績跟不上,妳也不著急。他很少說話,不是內向,而是懶得說話。他對任何和他爭論的人都漠不關心。他很少特別開心,也沒人見過他哭。整個人看起來呆呆的,像個傻子。他的家人擔心他的未來。
其實他屬於那種什麽都知道卻什麽都不說的人。因為他覺得說和不說沒有區別。說出來還是很累,不被理解更累。就是不說出來。在別人眼裏,他只是壹個普通的傻逼。
畢業後進了公司,被老板訓斥。他就答應了,然後對同事的話題不感興趣,懶得和對方打招呼。即使是對愛情,他也沒有期待:想談就談,不想談就分手。
他壹直生活在這樣壹種平和的心態中。雖然他有時會為此痛苦,但他最終沒有露出苦澀的笑容。
網上到處都是這樣的年輕佛教徒。他們傳豆成兵,遍地開花,培養出幾個相似的特點:
1.沒有反饋。
對別人的批評和表揚沒有任何回應。最多就是附和壹下意思,壹眨眼就笑忘了。他們幾乎沒有情緒發泄,最終導致抑郁。
2.沒關系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所謂。辣的還是甜的?買這個買那個都無所謂?阿迪達斯或者地攤貨都無所謂?沒關系,我們分手好嗎?好的。
3.沒什麽可做的。
有時候,因為能力和自律的缺失,他們內心有某種渴望,卻得不到滿足,不得不放棄,最終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
這些都是典型的“三不”。
鑒於最後壹點“無可奈何”,有壹種人是例外:
他們之所以表現出佛性,是因為他們對事情本身真的不感興趣。他們有自己的目標,並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非常積極有效。他們有目標責任,高度自律。
然而,他們對其他無助於實現目標的“瑣事”卻“不敏感”、“不感興趣”。
所以“佛系”心態好不好,取決於妳有沒有目標和原則。如果因為現實不能滿足妳而克制自己,那就有點太消極了。
有壹次,我的讀者在討論“佛學”這個話題,有人還分享了壹張討論別人佛學的截圖。
這篇文章混淆了佛教和佛教。
是無可爭辯,是葛優麻痹!怎麽能和佛教比呢?
況且佛教講的是涅槃,蓮花生,不只是叫妳放棄。
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不對外開放。當時美國人很羨慕中國人,認為中國人環保意識很強,自行車隨處可見!
有問題,對吧?我們有環保意識嗎?
完全沒有,但是我們買不到車,買不起車,也不讓我們買車。
這個佛既不是佛也不是佛,差遠了!
都說年輕人很累,有煩惱,但佛法畢竟是壹種昏睡,壹種病。壹個十八九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抑郁到“不在乎”。我真的很擔心年輕人。
真的沒關系。沒事的。真是非同尋常。
問題是,人經歷過之後,人生最高境界的“淡然”在哪裏?其實是壹種“無望”之後的“放棄治療”!
當然,對於年輕人,我絕對不會告訴他們“該不該”。妳要活著,不要抑郁,妳要努力,妳不要為此煩惱。其實這都是廢話說教。
因為“應該”和“不應該”是成年人“淡定”時的“自然”,妳真的想試試嗎?
哲學問題都是心平氣和的討論,不是救急的良藥!
年輕的佛教徒應該如何對待?我們不妨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來談!
首先,我們都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我們必須先服從它。比如人類想睡覺,這是自然行為,也是規律。換句話說,人類是忍不住要睡覺的。但是如果妳違背了自然,那個人就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甚至影響心情,甚至影響妳的思考。科學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往往易怒!
妳壹煩躁,妳的煩惱就會乘虛而入。要解決妳的無聊,妳必須給妳天生的沖動壹個被補償的機會。
所以,我提倡治療前的高質量睡眠!
我們常說晚安安心,其實都是強調放下。人為什麽會失眠抑郁?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有些東西放不下!
當然,人類的睡眠,包括自然睡眠,絕對不僅僅是為了睡覺,而是為了明天的太陽,為了明天更好的捕食,更好的發育,更好的創造。這是順應自然!
在自然界中,如果妳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不睡覺,那就意味著妳接近死亡。
生活中與我們最親近的寵物,比如狗、貓,動了就開心健康,不動就壹定有病!
其實人也是!
所以,動不如靜!
面對不開心,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看到孩子偶爾不開心,就會大哭壹場,甚至忘記自己不開心的是什麽,所以這個動作是最有生命力的!
老人難過的時候要克制,妳不能放聲大哭!要憋氣,心裏會更苦,容易生病,最後死氣沈沈!
從人生階段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焦慮,比孩子無端的情緒更強烈,所以年輕人的生命力最強,不會抑郁!相反,它有把不開心變成動力的能力!
歌德年輕時因為失戀想自殺。幸運的是,他的寫作是移動的,他埋頭寫了兩個星期的書《少年維特》。書成了,他的憤怒也得到了發泄,自殺的念頭也打消了。
妳看看過去的詩人,不遇到不開心的事,怎麽可能寫出那麽多膾炙人口的詩?
如果元好問從來沒有遇到過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妳怎麽會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教生死相許?”壹句“四面八方飛,老翅幾度冷熱”的好詞
所以,動不如不動!
當然,年輕人有壓力,也不壹定要寫詩或者寫書,但總有發泄的方式,比如打壹場遊戲,看壹季美劇,聽壹段好聲音。即使他們借酒澆愁,也能放松心情。
但是,如果妳在思想開放的時候也有所創造,那就太好了!
什麽是幸福?那就是無論做什麽,都要做到最好。創造就是盡力而為!
疲憊,這不是我說的,是孟子,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方法。
如果生活不是建立在“完美”的基礎上,如何才能找到無限的樂趣?
說到這裏,我想重新審視壹下年輕人的這種“佛系”狀態。其實有兩種。
壹種是放棄某個方向的努力,而不是其他的努力。比如我會打掃房間,會打籃球,會踢足球,會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努力,而不是《妳應該》裏大人的努力。這其實是在動,我不動的其實只是我不喜歡的方面。
在這種狀態下,佛教是病嗎?不,更像是壹種掙紮,壹種對當前約定俗成的社會成功模式的反抗!
另壹方面,我對什麽都不感興趣,這無關緊要,也沒有什麽能激發我的感情...
這是病,我覺得必須治!
動起來吧,只有跑跳才能有說有笑!
佛教是壹種怎樣的心態?答:心即佛,佛即心。
佛心即佛,佛即心,心也代表蓮花的意思,心也代表煩惱(魔)的意思。
示例1:
壹個眾生(張三)給了另壹個眾生(李四)壹萬元紅包。當然,給紅包的不開心,收紅包的開心。壹個不快樂的心和壹個快樂的心,兩者都變成了反向和正向的因果只是相連而已。給紅包的成為負因果,收紅包的成為因果,兩個中學生有因果關系。
負因果的眾生和有因果的眾生之間有因果關系。在兩個人未來的輪回中,壹個會被收回,壹個會被歸還。
當然,前因後果很復雜。不是張三付給李四,而是李四還給了張三。整個輪回之後,以後會有報應的。過了這壹關,無論男女老幼出家還是在家,反正都要交。
示例2:
張三打罵李四,張三當然解氣,李四被打罵,當然不開心(佛)。
以後也不壹定是李四回張三。反正張三打人罵了人,以後也要挨揍挨罵。沒有人能逃脫業力(包括佛)。
示例3:
打人罵人不壹定是惡毒的心(佛),對眾生也不壹定是善良的心(魔)。畫皮畫骨難畫心(佛)。自己的心(佛)只有自己的心(佛)最清楚。所謂佛即心,心即佛。
總結:
以前佛教揭示心理,人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佛)。現在的科技都說人的思維來源於大腦,不管是大腦還是心(佛),都是壹個道理。
南無觀音菩薩沒有慈悲和憐憫
“佛系”心態主要是指壹種看不起壹切,有目的的放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佛教作為壹種大眾心態,描述了很多人“淡泊壹切”,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壹種生活狀態和態度。
我單位有個單身男人,下班後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如果他不想吃東西,兩三天不吃東西,只喝水,有時候心情不好甚至不喝水。
按他說的:萬物皆光,佛法無邊。很多人催他找人,他說:“匈奴還沒滅絕,憑什麽在家?”?
其實這當然是個笑話。其實讓他覺得緣分是該來的,不該來的就不來。如果妳還沒來,那是命運,壹點也沒有。
所以他要吃飯睡覺,其他壹切都很平靜。
所以,那很好。
佛教是這幾年很流行的壹個詞,大概指的是壹種不與人爭利,不求世間任何東西的心理。還有就是對“佛系”心態的誤解,這是很危險的。妳可以分辨壹下。
當妳活著的時候,妳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佛教的心態會讓人少壹些執念,過更平和的生活。
但是壹些年輕人誤解了佛教:
1,面對工作,停止學習,浪費未來。
2、面對愛情,太隨意,不註重細節,不多關心人,雖然不矯情,但也不能“無所謂”或“可以”,造成分手的局面。
3,錯誤的“佛系生活”,壹天壹個日子,無所謂什麽,對生活沒有要求,做事沒有原則。這種佛教很快就會迷失自我,變得麻木,對生活漠不關心。
佛教的心態應該是平和溫和的心態,而不是退卻不上進的理由。
感覺佛教就是不太在乎,能接受現狀。
首先,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了不愛聽的話,自己不偷偷生氣,不跟這個人爭論。但是告訴自己別人怎麽想怎麽說是別人的話題,不是我的。我控制不了別人的想法,也不能要求大家只說我愛聽的話。雖然我不能控制別人說什麽,但我可以決定聽不聽。有時候別人可能無意中說的話,在我們聽來卻是另壹種意思。只要不觸及我們的底線,我們真的不用太在意。有些人因為壹句話和別人爭論,甚至打架,其實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最好是佛教徒。如果妳不喜歡聽,就左耳進右耳出。
那就說說接受現狀吧。
當妳聽到有人對妳說“某人工資高,經常給父母買這買那。”“某某嫁了個有錢老公,家裏有輛豪車。”“某某人脈很廣”等等。妳心裏是什麽感覺?
小時候怕別人家的孩子,長大了怕壹個人。有的人白的漂亮,依然過著很富裕很安逸很享受的生活,但平凡的還是大多數。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小康家庭,參加工作後工資也不算太高,甚至長相也很普通。我們可能沒有太多可以炫耀的東西,也無法過上用金錢構築的“精致生活”。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沒有價值,我們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當然不是。
我們真誠善良,我們對工作認真負責,我們有三兩個知己,我們能接受自己平凡的事實,我們願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人們普遍認為好的東西,比如財富、地位、成就,有了就是好的,但不必自責。佛教是能夠接受自己的現狀,不自責,不與人攀比,不嫉妒,所以少了煩惱和痛苦,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佛教的意思是“我的世界雖小,卻恰到好處”。
“佛性心態”表達的是壹種“有無,看淡壹切,不求輸贏”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面對壹些無關原則、不觸犯底線的小事時,少壹些苦澀和針鋒相對,多壹些寬容和壹笑置之,才是豁達。但是,在工作中,這種佛家心態是不可接受的。如果我們的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或年輕幹部,在政府事務和原則上保持壹種“佛教心態”,必然導致“佛教沈默”、“佛教旁觀者”、“佛教無為”的滋長和蔓延,幹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我對佛教的理解和別人有點不壹樣。其實佛教也不是沒有欲望的。佛教太深奧了,我們普通人理解不透。我對佛教的理解是,不為難自己,也不為難別人。所謂的尷尬,壹定是超出個人能力的要求。不要為難自己,就是不要讓自己難受,不要管別人,不要管自己,因為任何矛盾都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和不快,所以佛法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生氣。
最近,我讀了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寫的《做壹輩子女孩》。書中提到的兩種觀點,或許可以從壹個側面說明佛家的心態。
極簡主義,隨緣,不勉強自己,是這兩種心態的主色調。
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徒的心態有些狹隘:壹是缺乏開拓進取的熱情,二是缺乏利他的主動性。
佛家心態不能缺席,也不能頻繁使用。
“佛教”壹詞源於日本。2014年,日本某雜誌推出了壹個新的男性綜藝——“佛教男”。他們外表看起來是普通人,但內心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興趣愛好永遠放在第壹位,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我壹直覺得談戀愛太麻煩了。我不想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和精力,也不想交什麽女朋友。就是喜歡壹個人,和女生在壹起感覺很累。
而我們之前理解的,都是命中註定的來了,沒機會就走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希望和索取都沒用。緣分,不推,錯過,不問。來,歡迎,去看。壹切都是命運,順其自然。世界上的事情終究是不能滿足的,堅持下去必然是甜蜜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做好自己,順其自然,盡力做到無怨無悔。
現在的佛教是指壹個人喜歡壹個人呆在家裏,壹個人吃飯,壹個人看電影,壹個人睡覺,壹個人旅遊,似乎與外界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