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戰國時期的詩句特點

戰國時期的詩句特點

1. 關於戰國時期的詩句

關於戰國時期的詩句 1.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詩詞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12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要簡潔壹些

退避三舍-----晉文公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壹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壹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壹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壹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 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詩詞有哪些

1)

《猗蘭操》

孔 丘(春秋)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時人暗蔽,不知賢者。

年紀逝邁,壹身將老。

2)

《春秋戰國門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曇

周室衰微不***匡,幹戈終日互爭強。

諸侯若解尊天子,列國何因次第亡。

3)《春秋戰國門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曇

好龍天為降真龍,及見真龍瘁厥躬。

接下不勤徒好士,葉公何異魯哀公。

4)《春秋戰國門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曇

不得商於又失齊,楚懷方寸壹何迷。

明知秦是虎狼國,更忍車輪獨向西。

5)《春秋戰國門再吟》

年代: 唐 作者: 周曇

定獲英奇不在多,然須設網遍山河。

禽雖壹目羅中得,豈可空張壹目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4. 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詩詞有哪些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蔔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5. 春秋戰國的成語故事要有文言文的和翻譯.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韓非子·五蠹》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截樹樁.壹天,壹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那個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現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壹樣的錯誤呀!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難壹第三十六》譯文: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麽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杞人憂天:原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譯文: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沒有空氣的.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空氣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興.刻舟求劍: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鄭人買履:原文:鄭人有欲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譯文:有壹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到了去集市的時候,他忘帶了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寸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有人問:“妳為什麽不用妳的腳去試試鞋呢?” 他回答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拔苗助長: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醜上》譯文: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壹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濫竽充數: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譯文: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要三百人壹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用幾百人的口糧養他.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壹個壹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只好逃走了.。